北朝帝业 第652节(1 / 2)

首先是在去年的灭齐之战中,在攻破邺城和晋阳之前便已经归义之人,无论之前两国对峙时事迹如何,前事一概不论,新朝则论功行赏。

归义功士分为三等,分别以王师进入邺城、进入晋阳和开皇元年以内,各有不同的封赏规格,超过这个时限,一概不再评论归义之功。

之所以会留下开皇元年这一个时限,那是因为眼下还存在数股北齐的残存势力,是接下来需要重点扫荡的对象,自然要给那些被裹挟人士一个弃暗投明的时间和机会。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河北人都有弃暗投明的机会,随着归义功格公布之后,对北齐遗民的审判和刑罚事宜也一并开始进行。针对北齐遗民的惩罚,主要分为三等,分别是徒、流、不赦。一般的顽抗之徒,给予年限不等的劳役徒刑,罪行更为严重的,则就加以流放之刑。最为严重的,那就是斩首不赦了。

大凡罪犯不赦者,那就等于是彻底断绝了在大唐政权内的政治前途了。而率先登上不赦名单,被钦定为不赦之族的,便是之前在定州城诈降而引诱王师前往的高思好等人。

这些人虽已元恶伏诛,但剩下的族人仍然没有幸免,渤海高氏高雍一族、赵郡李氏李宪一族,俱名列不赦之族,除其业已伏诛人员之外,余者亲属皆流放山南湘州、宁州等地安置。同列不赦之族的,还有渤海封氏封隆之一族。

随着朝廷所公布的针对北齐遗民的各项令式,这些相关人等也都有悲有喜。但无论他们各自心情如何,最终总归还是得接受下来。

在这些令式公布之后,朝廷便又开始征召府兵将士,开始进行灭齐之后第二阶段的扫荡行动。这一阶段的战斗任务也是非常重要的,北齐政权虽然覆灭了,但残余势力仍然颇为凶顽。

关中固然在这一个新年完成了改朝换代,李泰正式登基称帝。可是就在他称帝的同时,东边的北齐故地中却直接出现了三个皇帝,分别是盘踞邺南的高浟、逃亡青州的高湛,以及流窜到营州的高济。

就在朝廷准备一鼓作气、扫荡余寇的时候,也有一家失意之人准备踏上他们新的旅程了。

“宁州是哪里?我不去、我不去,我只待在长安……”

长安城中坊里一座还没有修建完毕的宅院中,骆提婆抱着一株刚刚移植过来的槐树干嚎着,旁边则站立着脸色铁青的骆超和一脸哀怨的陆令萱。

“孽子留下来,难道是要等死吗?荥阳公虚张声势,贪货坐赃,搞得自己身败名裂,我家势方有起色便惨遭他连累。幸在当今至尊仍然念旧,未对我家严惩,还将我任为宁州建伶县令,给此一职养家立功……速行速行,否则我便没有你这儿子!”

骆超自不理会儿子这撒泼打滚,瞪着眼声色俱厉的吼叫道。

一家人尽管不舍,但还是不得不离开长安,踏上远赴滇池的道路。在后世,这自是一条情趣满满的文艺路线,但是在如今,却是一头扎住阴湿瘴弊蛮荒之地的艰难道路,不知道究竟还有没有生归之期。

第1273章 高氏三皇

晋阳之战结束之后,北齐政权虽已覆灭,但其势力还并没有被完全扫除,斛律光等一批将士突围而走,自灵丘东去幽州,而后继续向东北逃窜。

除此之外,还有早早便从邺城弃城而逃、往山东而去的高湛,如今也已经在青州立足下来。以及北齐之前布置在邺南一线的人马,由于当时王师进入河北太过顺遂,之后又要北去进攻晋阳,故而没有来得及解决这一部分武装。

在这几股势力当中,高湛乃是高欢嫡子中仍然在世者最为年长的,原本的历史上也在高演之后登基为帝。如今北齐虽已提前覆灭,但仍没耽误高湛过一把皇帝瘾,当晋阳陷落的消息传到青州之后,高湛当即便纠集部下在青州登基为帝,并大肆招揽从河北向南逃亡的北齐遗民们。

但他此番登基为帝乃是自作主张,终究不比从晋阳突围的博陵王高济名正言顺,毕竟高济是有着高演临终遗命在身,而且身边还有斛律光与一众晋阳兵将士的追从支持,无论是号召力还是本身的势力都远远超过了高湛。

至于北齐三皇中的高浟,则就多多少少有点赶鸭子上架、瞎凑热闹的意味。高浟并非高欢嫡子,处境也远比高湛、高济更加危险,如今的邺南本就处于唐军几路人马包围之中,在这时节称帝,实在有点莫名其妙。

但其实一些看起来似乎不甚合理的行为,如果代入当事人的视角和处境中,也能找到一些解释。

高浟如今所盘踞的邺南已经处于唐军的包围之中,很难突破包围转战别处。而高浟如果不愿向大唐投降,又不甘心坐以待毙的话,那自然就要想办法壮大自己的势力。

邺南所在乃是河北腹地,北齐原本的统治核心所在,高浟想要壮大自身势力,莫过于就地吸纳北齐那些遗民势力。但是如今北齐方面一南一北都有一个皇帝,他这里势力既不强大,处境还很危险,只有通过称帝这样的手段来壮大声势从而吸引那些遗民的投靠。

高浟虽然不是娄昭君所出,但其在高欢诸子当中也算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其母大尔朱氏乃是尔朱荣之女,还曾是北魏皇后,可谓是北镇镇兵们的白月光。

尔朱氏势力虽然早已烟消云散,但仍然留下了许多的人事影响,尤其是对东魏北齐影响更深。高浟作为尔朱荣的外孙,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是要比高欢其他的儿子要更特殊一些。

再加上高浟本身能力不俗,在北齐也一直深受重用,长期担任畿内官长。甚至齐主高洋在酒醉发狂杀掉其母大尔朱氏之后,仍然将高浟任命为司州牧。

北齐这三个皇帝当中,高济与高湛都是在年前晋阳陷落、齐主高演身死之后不久便称帝,但只有高浟一直到了来年正月才登基为帝,身边也聚集了一批文武时流,其中不乏慕容绍宗之子慕容建中等与尔朱氏渊源颇深之人。

之前关中忙于朝代更迭,河北方面针对北齐残余势力的军事行动暂时停止下来,如今随着新朝人事秩序逐渐步入正轨,那自然就要扫荡余寇了。

基于当下关东地区的形势,李泰准备先解决掉势力最小、所处位置也最核心的高浟,然后便是山东的高湛。至于东北方面的高济,则暂时不必着急。尽管眼下形势大好,但还是要尽量避免两线开战。

高济那里既有从晋阳突围而出的一部分武装,还收编了东北诸州的边地军队,实力仍然不容小觑。虽然还不足以抗衡如今的大唐军队,但是唐军如果想将之完全剿灭的话,那么人马的调度与后勤物资的调集输送都要在河北完成。

如今的河北刚刚占领,还乏甚统战基础,一旦地方上发生什么骚乱影响到战事的进行,不免便会增添更多的波折。而且就算是强行将这块骨头啃下来,必然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也就不必急于一时。

针对这些残余势力的围剿,自然就不需要李泰再亲统大军前往。眼下的他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坐镇关中,继续完善大唐朝廷各种人事构架与政令推行,战事则就交付诸将主持。

眼下唐军在河北还保留了大量的将士,杨忠、韦孝宽等大将也都仍在留守,用于执行下一步的追剿行动力量自然是足够的。但李泰还是在关中征调了两万名府兵将士,准备派往河北。

这两万名将士除了要参与接下来的战事之外,还有另外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要在河北建立军府、进行长期的驻守经营。如此一来,既能加强对河北的控制力度,接下来的战事任务便也可以在河北就地征伐府兵将士,从而大大缩短征调周期和减少了钱粮消耗。

府兵制度发展至今,组织结构要更加的完善,像是关中的军府便逐渐的分为上中下三府。军府的等级按照所隶兵员的多寡和辖地的大小来划分,各地民情不同,有的地方地广人稀、有的则人烟稠密。由于府兵制的基础乃是均田制,所以军府的大小便也与所处乃是宽乡、窄乡有关。

与之前北魏的镇兵相比,府兵虽然也是职业士兵,属于世兵制的一种,但无论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水平都要胜出镇兵许多。或者可以这么说,府兵就是农耕政权的镇兵,镇兵乃是边地豪强,府兵则就是军功地主。

当然镇兵也曾有过一段风光的岁月,从国之肺腑到役同嗣养,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但无论是镇兵还是府兵,日后的落寞并不足以否定其诞生的初衷与存在的意义。事物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其规律与特征,兴衰存亡也都不会亘古不变。

古代社会固然有安土重迁的一面,但在灾祸和利益的驱使下,迁徙活动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纷乱的南北朝时期,衣冠南渡跑的那叫一个快。

河北在当下可以称得上是天下最为富庶的地区了,所以当朝廷公布要向河北地区迁移府兵军士以创建军府的时候,诸军府将士也都积极响应,并没有什么消极抵触。

其实只需要朝廷不要太过担心府兵脱离关中后便会降低控制,关中府兵迁移河北在民情上也不会有太大的抵触。但历史上的隋唐时期对于这一点还是比较小心的,虽然河北也有军府创建,但军府真正集中还是在关中、河东等地,兵员的过度集中固然是能加强根本,但也限制了府兵的发展和存续的时期。

毕竟关中农业发展无论是现状还是潜力,都已经落后于其他地区了。府兵没有了一个稳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其组织必然也是要快速崩溃的。

后世网庙哭坟,不乏妖论称颂隋炀帝为了摆脱关中本位多么苦心孤诣,几征高句丽都是为了消耗关陇军事力量。这样的思维跟为了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就得把心脏脑子掏出来刮油的治疗方案差不多,虽然很可笑,但是立意很大胆。

李泰是很清楚未来的大唐政权将会迎来怎样的繁荣盛世,单单广阔的疆域管理起来就会给过往的统治经验带来巨大的挑战,想要迎接内外各种挑战,就必须要有一个更为广泛的统治基础,而不是为了稳定而刻意的施加限制。

关中的府兵大批迁移到河北,既能获得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优渥的物质条件,同时对于关中的情势也是一种疏导。

须知西魏的府兵是以关陇豪右乡曲势力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当中有太多的乡情和亲党等各种因素纠缠其中,如果再局限在相对闭塞的关中,这样的武力组织必然也会酿生出各种各样的人事弊病。圈子越小,为了巩固各种资源的延传渠道,则就会变得越腐臭。

两万名府兵军士,仅仅只是李泰打算迁移河北的首批府兵的一部分,而这第一批他便定员五万人,主要从畿内几处本来就人多地少、资源比较紧缺的窄乡抽调。

同时他也将国中少壮将领大批任用其中,像是首批三卫儿郎在经过数年戎马历练,已经不需要再担当直宿警跸等任务,可以放在更重要的岗位上了。包括梁睿、李昞这些镇兵二代们,也都可以前往河北担任州郡军政职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