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52节(2 / 2)
河北方面首批建立的军府有三十多个,上中下三等军府,最高一等的是骠骑府,所隶兵员在三千人左右,次一等名鹰扬府,统领军士千人左右,第三等则名折冲府,隶员五到八百人之间。
看起来兵员数量或许不多,但是这些军士可不是普通的军户,而是都拥有一定土地和奴婢的武装地主。如此一来,哪怕是最低一等的折冲府,所能统合调度的人物资源也是非常可观的,而且其组织度和战斗力要远远超过了原本河北大地上所分布着的乡里豪强。
河北首批设立的军府,最高一等的骠骑府名额只有五个,分别设立在邺城、清河、赵郡、博陵与渤海几地,指向性也非常明确,就是北齐旧都和几个关东世族的老巢所在。其他次等的军府也都基于这一标准而分布,先把这些老钱们给压制住,然后再向其他地区进行蔓延发展。
李泰倒也不是要将这些传承悠久的世族给连根拔起,但大家都是数代联姻、时常走动的亲戚,值此新旧更迭之际,派遣府兵驻守乡里,保护这些人家不受世道更迭的动荡所损害,这也是应有之义。
至于说这些府兵将士们入乡之后,或许会对他们所掌握的乡情势力有所分享,这也是无可避免的。想要有所收获,必然要有所付出。如果他们对此有所抵触,也可以干脆到长安来,到了长安自有高屋大宅。
韩擒虎、李雅、梁睿、于翼和李泰的侄子李毓祥分别担任骠骑府军主,而其他鹰扬府、折冲府军主也多数由年轻少壮的将领担任。
这些人不乏首次担任军事主官,所去又是新进拓取、情况仍然比较复杂的河北地区,因此在他们临行之前,李泰也特意抽出时间来接见一番,对他们进行临别寄于并讲述一下前往就任之后的人事准则。
“河北沦陷多年、久从贼治,必然会有许多民情难调之处。今你等前往虽是监督军事,但也难免会与民事沾染。军纪严明、慎勿施暴固然需要谨记怀中、不得违背,但若当真有奸猾难驯之人事,亦应加以威慑,不可姑息!此行任事,需以仁勇,若有难决事宜,则需先行威事,复为补救。”
李泰当然不会纵容将士前往河北欺凌弱小、虐害百姓,但也并不一味的妇人之仁,给诸将施加太多的限制。
从西魏时期开始,他便一直在强调军纪,所以唐军的军纪也一直保持的不错,鲜少有什么大规模针对平民百姓的暴行发生。
此行前往河北创建军府,固然难免会与河北当地乡里人事产生接触,唐军将士们不失节制,而普通百姓必然也会有所退让,就算有一些相抵触的地方,也能妥善处理。
可如果真要发生什么矛盾激化爆发的情况,那所面对的必然不会是什么普通的百姓,所以李泰也强调先强硬的收拾一通,事后再进行调查与定性。
因为此番所设立的军府,主要便集中在北齐旧都和关东世族郡望所在,这些地方的民情要更加的复杂,并不可简单的归为民弱军强。
有一些世族和豪强串结乡势、为害尤深,李泰旧年在前往陇右的时候便深有领教,如果从一开始便表现的太过和蔼,反而会被视作软弱,日后相关的工作更加难以展开。所以对于这样的情况,还是要讲究一个快刀斩乱麻,宁枉勿纵。
诸将闻言后也都连忙点头应是:“至尊但请放心,臣等既受所使,绝不会有辱国威!人事若不调和,则先以教诲,教诲不成,再加惩戒!”
对于这些将领的保证,李泰倒也相信。他之所以任命这些少壮军官前往,就是看中他们的胆大无畏、率真单纯且充满朝气,没有太多俗情顾忌,而且各自都拥有颇高的道德操守与大局观,真要遇到公私冲突的事情不会顾忌太多私情,对于朝廷的政令也会执行的更加彻底。
第1274章 转战太行
位于邺城西南百余里外的中牟城,南临淇水、背倚牟山,地处山水之间,早在战国时期还曾一度作为赵国的都城,之前则是北齐邺南长城一线上的重镇,随着北齐灭亡,齐国的彭城王、如今的伪主高浟则率部盘踞于此。
去年两国大战之时,邺南长城一线本来应该是抵御西军入侵的重要防线,结果从上党的平秦王高归彦开始,齐军一路溃逃,直接将河北拱手相让。当时负责镇守邺南长城的高浟都还没有反应过来,邺都已然失守。
事情演变到那一步,高浟也实在是无计可施。原本他还打算整顿人马杀向邺都、收复都畿,可是随着南面河洛之间的西军向北而来,他这里也是情况危急、不敢再擅自行动。
由于接下来西军的进攻重点一直放在北面,邺南情势尚能维持,但也只是依托邺南长城一线的城戍勉强自保而已,根本无力反击。
高浟本来还盼望着晋阳方面能够传来喜讯,结果却等到了晋阳城破、齐主身死的噩耗,心情自是悲痛至极。可是随后又有许多眼见国之将亡的士民们向邺南奔逃、依附而来,这又让他隐隐把握到一线生机。
终于在年初时节,邺南诸将连番劝进之下,高浟才决定登基称帝,扛起北齐的社稷大旗,希望借此招揽更多的不肯屈服的人事力量,继续与西军进行抗争。
“启禀主上,东郡太守叱列长乂业已抵达城外!”
这一天,高浟正在城主府临时改成的行宫之中处理公务,忽然有亲兵登堂奏告道。
高浟闻言后自是大喜,忙不迭站起身来准备亲自前往出迎。
自从他在中牟城登基称帝之后,的确是吸引了许多的士民前来投奔,但这些人大多都是一些亡命之徒、乌合之众,又或者是来自邺都周边各个寺庙的僧侣,真正能够帮助他抵挡西军的强将悍卒却是少之又少,反而这些人投靠过来之后加剧了此间的物资消耗。
叱列长乂与其兄长叱列平都是国中勇将,而且他们早年在追从神武帝高欢之前,还曾是尔朱氏部将。
叱列长乂之前担任东郡太守,因其地处河南,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战事影响,而且东郡还是河南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军,人马精壮、钱粮充足,如若能够将其招揽到麾下,必然能够极大的增强自己的势力,并且还能在河南获得一个退路据点,如若在邺南交战不利,尚可南去渡河前往东郡落脚。
因此高浟在登基之后便立即派遣使员前往东郡游说招揽叱列长乂,希望其人能够归附自己,如今其人果然来投,高浟自然是喜出望外。
可是当其来到城外,见到叱列长乂一行只有百十人,而且各自都颇有狼狈之态的时候,心中顿生不妙之感,但还是阔步入前向着叱列长乂大声说道:“总算等到叱列将军来投,吾心定矣!”
“臣惭愧,辜负至尊恩召……”
叱列长乂见到高浟阔步迎来,脸色变得有些尴尬难看,垂首深拜下去,口中沉声说道:“臣自东郡得见至尊手敕之后,当即便调聚军众兵勇乡义,好不容易聚足五千将士,正待北进来投,却遭贼将郑伟入郡偷袭,力战不支,仅以身免,共亲随百余,仓皇至此……”
叱列长乂所言也是真假参半,他的确是受到了唐军的袭击不假,但其北投之心却远没有口中所说的那样干脆果决。因为就在收到高浟招揽的同时,来自青州高湛的使者也抵达了东郡,同样对其许以高官厚禄而作招揽。
所以叱列长乂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投靠高浟,心中还在犹豫不决,同时也是在想待价而沽。可是唐军却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很快唐将郑伟便率军杀入郡中,叱列长乂交战不利,只能选择投靠距离更近的高浟。
高浟在听到叱列长乂的回答之后,脸色顿时也是一沉,他之所以如此期待叱列长乂的到来,最看重的自然还是东郡这一退路和其地钱粮人马,结果叱列长乂把这些统统丢了,那其前来归附的意义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尽管心中已经失望不已,但高浟还是按捺着失望的情绪表示了对叱列长乂的欢迎,毕竟叱列长乂也算是一名勇将,有总好过没有。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高浟还为东郡的失守而倍感忧怅的时候,负责镇守白沟修武城的部将慕容建中却又使人来告,河内方面的唐军越过之前的防线,大举向北推进而来,其众巨万,声势浩大。
得知此事之后,高浟心绪直往下沉,他这里所聚集的邺南军众、加上邺都被攻破后陆续所收聚而来的人马势力,统共不过三万出头,但是需要防范的敌人却非常的强大,除了河内方面之外,还有邺城诸军,乃是腹背受敌。
之前敌军一直没有发起大规模的进攻,他这里才能苟延残喘,而今南面敌军大举推进来而,他也实在没有战胜对方的信心。尤其东郡这一退路已经不足指望,让他更加的心慌不安。
修武城因为地近河内,一旦南面敌军来攻便是首当其冲之地。可是如今修武城驻军只有三千余众,城池也谈不上有多么高大险峻,唯一可恃的白沟在这冬末初春时节也已经干涸断流,难以提供多少阻敌之效,如若不加增援,必然很快就会被唐军攻破。
可是当高浟聚集麾下臣员,商讨增援修武城一事的时候,顿时便遭到了臣员反对。
“修武城地接河内,所在本就乏甚地险可以倚仗,而今敌势雄壮难挡,于此不利用兵之地,即便投入再多甲兵,恐怕也无济于事啊!”
率先起身开口的是一名中年人,名字叫做赫连子悦,因力劝高浟称帝以壮声势,所以在高浟称帝之后被任命为这邺南伪朝的尚书令,此时直接起身开口反对增援修武城,而其人所提出的理由也是比较实际。
高浟闻言后便叹息道:“修武城固然不是险要之地,然却是我今所掌不多之城邑。一旦弃之不守,贼也绝对不会裹足不前,待其师旅毕集城下,又有何计可以退敌?”
“旧年所以修筑邺南长城,是为防范东贼向北侵扰。而今河北大半已没贼中,此间也已无必守之理。之前臣等劝谏陛下且守邺南,是为了收拢安抚邺都逃散之人势。当下形势,存人则存势,恋地则命绝!尤其东郡失守,诸路尽绝,若再留恋此间不肯离去,则亡之不远!”
赫连子悦也叹息说道:“眼下正计,实在不宜与敌力战,应当尽早走避。自邺南向西,经林虑山而入太行,且战且走、间行山野而避贼势,以觅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