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54节(1 / 2)

仅仅李显甫便可以动员数千家族人开辟新族地,动辄便是方圆几十里,对乡土人事的动员力之大已经不逊于州郡官府,足见赵郡李氏乡势之雄大。

李显甫的儿子李元忠则犹有胜之,不只在乡里是雄踞一方的豪强,威名赫赫震慑乡里群盗,更曾一度深刻影响天下大势的走向。

当年高欢将入河北,李元忠亲望迎接并为之出谋划策,且还聚集乡兵攻战殷州,为高欢打通进入河北的道路,以至于高欢成事之后还笑言是李元忠逼其建义举事。

赵郡李氏有着如此雄壮的势力和光辉的事迹,其族人心中自然也都高傲得很。因此当大唐朝廷针对赵郡李氏的惩处传到河北的时候,赵郡李氏族人心中愤慨便可想而知。

尽管这所谓的不赦之刑所针对的只是赵郡李氏李宪一支,但李宪一家本就是赵郡李氏显宗,单其一家人便几乎占了东祖房的半壁,一旦接受了这个不赦之刑,对其一家政治前程的打击可谓是毁灭性的,对整个赵郡李氏的声势也会造成极大的重创。

后世常以琅琊诸葛氏分事三国而论证中古乱世当中士族长袖善舞、见风使舵,但赵郡李氏与琅琊诸葛氏相比还是有所不同。

诸葛氏分事三国,恰恰说明了这个家族本身就没有足够强大的乡势和凝聚力,所以族人们才飘零诸方、各觅出路。但赵郡李氏在河北无论乡资势力还是政治影响都是第一流的,族人们之间的凝聚力自然也是很大,李宪一家又是显支,即便是想做切割,一时间也很难切割清楚。

总之,当这一消息传到河北之后,作为李氏族居地的赵郡、南赵郡等地便彻底沸腾了。且不说人人自危、羞愤有加的赵郡李氏族人,一些早已经高举义旗归附大唐的豪强态度也变得微妙起来。

这些豪强立足此项而成其势力,多多少少都是与赵郡李氏有所牵连的。而且据史书所载,赵郡乡里每遇灾荒,乡人穷困难活,赵郡李氏便会放贷赈济,过后又焚烧借据以悦乡人。

抛开这为善乡里的表象不说,内里所体现出来的本质,那可是赵郡李氏牢牢把持着乡里钱粮大权,老爷们如果不发善心,乡人们便要难过活!这一片土地经过几百年的经营,早已经被筑造成一个蛛丝密结的巢穴!

就算韦孝宽不制定一个借追剿余寇的名义来肃清赵郡乡里的计划,赵郡李氏的族人们也早已经行动起来了。原本分散各处的赵郡李氏族人纷纷潜逃归乡,而本就聚居乡里的族人们也都陆续集合起来,当然未必人人都有举族抗衡大势的勇气,聚集起来商讨应对之计也能让人稍微安心一些。

这些李氏族人主要向平棘县的三祖巷、赞皇左车城以及西山李鱼川等地聚集,这其中尤以李鱼川聚集的人众最多,仅仅赵郡李氏族人与他们各自部曲家丁们便有上万人之多!

在这当中也有几个代表人物,像是李元忠之子李宗侃、李希仁之子李公统、李安世的孙子李士谦,这些都属于赵郡李氏东祖房。另有南祖房李稚廉、李騊駼(taotu)叔侄,如今高浟麾下建议北进联合赵郡李氏的李文师,便是李騊駼的兄长。

至于赵郡李氏西祖房,则就乏甚代表人物在场,人势上略有欠缺。西祖房代表人物李徽伯那也曾经是个非常狂浪的人物,早年间甚至还曾参加过六镇叛乱,先后追从杜洛周、葛荣麾下,甚至一度受封为王。

后来其人归顺东魏后被任命为陕州刺史,在与西魏的交战中城破遇害,其子李子雄、李子旦俱流落关中,高仲密前妻李昌仪便是其女。而在之前淮南担任合州刺史的李伯穆,也是李徽伯的兄弟。

总之,赵郡李氏诸房支族人们聚集起来的声势还是非常浩大的,只是当这些族人们聚集起来后该要怎么办,彼此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分歧。这当中有人态度坚决的反唐,有人则希望能够潜伏乡里、待时而动,有人则还对大唐朝廷心存幻想,认为事情仍有缓和余地。

这其中,希望争取宽大处理的反而是首当其冲遭受不赦之刑的李氏族人,李宪的孙子、李希仁之子李公统便持此见:“大家还是不要太过冲动,祖钦、元操等人之前受迫高思好作此行事,确是取死有道。

今大唐皇帝方自开国,正需仰仗武人壮势,所以刑令有苛,我族因此首当其冲,也是无可奈何。但只要诚心悔过,待到时过境迁、天下安定之后,禁锢之令必然也会逐渐放开。如今若因一时意气而躁动生乱,是以一族之力而逆抗大势,殊为不智啊!”

李公统这里苦口婆心的劝告族人们不要冲动,其实他心里也是叫苦不迭,对给家族招惹祸端的李祖钦等人怨恨至极。

不同于其他或是隐居乡里、或从别处逃亡归乡的族人,其实他本来已经出仕,被冀州刺史李倩之征辟入府任职。而且李公统的舅舅便是博陵崔氏崔宣猷,有这样一层关系,李公统其实是比较期待加入大唐的。

可是好死不死因堂兄弟李祖钦、李孝贞等人作死,使得大唐朝廷施以不赦之刑,李倩之也不敢再将李公统收留府中,只能将之礼送出境。而李公统归乡之后也并不打算搞事,但是因为他是李宪嫡系孙子,不赦之刑首当其冲之人,便被族人们拉来这里开大会。

李公统这里话音刚落,当即便有另一名中年人拍案怒喝道:“何等愚人,竟还奢望唐主会网开一面!今之刑令,本就是为羞辱吾族,今禁锢之令虽止于尔户,但若不敢抗争,日后必定合族俱刑!

那李伯山早年便悖亲弃族奔赴关西,而后同流镇奴附势而壮,更后甚至欺凌恩主、独霸权柄。其人甚至连至善沙门尚且不容,如此不忠不义、灭情寡恩之人,而今欲加害我族,若不抗争,族灭有期!”

这名神态愤慨的中年人便是李安世的孙子李士谦,其人倒是并非不赦之刑的范畴之内,但他对此也不怎么在意,因为他向来淡泊名利,一直隐居乡中,而且笃信佛法。

如今他之所以如此坚定的支持反抗大唐,一方面固然是激怒于唐皇对李氏一族的打击羞辱,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唐皇打压沙门的做派深恶痛绝。宗族利益与宗教信仰的矛盾累加起来,让他成为了眼下李氏一族中最坚定的反唐斗士。

因为李士谦久居乡里,而且本身家境豪富,对乡里贫困族人多有救济,故而其在乡里威望还要超过了那些在外游宦的族人,当其如此旗帜鲜明的表明态度之后,在场许多李氏族人也都纷纷点头附和。

第1278章 自投罗网

一番争吵下来,在场众人也没能达成一个共识。

诸如李公统那般息事宁人的想法,固然被人认为太过软弱,遭到群嘲。但是像李士谦态度鲜明表示要抗争的人,同样也不能完全的说服大家。毕竟他只表达了一个抗争的态度,却没有一个具体的抗争计划。

偌大一个家族,并不是没有头脑清楚、立足现实之人,如今李鱼川的主人、李元忠的儿子李宗侃便开口说道:“眼下西军新破两都,李伯山又篡位自立、气势正壮,今之所以罔顾情义、标罚我族,正是为的彰显其威。我若举族抗之,则使我族与唐国成生死大仇,必遭严酷打压。当来也不可逆来顺受,否则先人遗泽尽断、我族声誉俱毁。

当下正计,倒也不必急于入世,暂且自守乡里,勤走相好几家,并访故旧新贵,以待时有变。各家都有一些钱帛积储,只要能够安于耕织,短年之内养活家小无忧。齐氏诸王各成一统,在此余势悉定之前,想来唐国也不敢贸然于河北乡里掀起纷争。

旧者河东薛氏因据一地,不仕刘石,唐皇先祖亦曾逃于中国之外,窃据符命于一时。此皆乱世自守、待时而动。大凡一时豪杰,皆欲进据河北宣其威势,五胡之后更有余波,固然都能称雄一时,各自落寞收场之后,河北仍是乡情井然!”

李宗侃既不像李公统那样消极,也不像李士谦那样激进,但其所言引据前事,也正是他们赵郡李氏如松柏历冬不凋的谋生智慧。遇到危难孤注一掷,委实不是他们这种传承悠久的世族名门的行事风格,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才是稳健的治事之道。

许多赵郡李氏族人因那不赦之刑而心怀激愤,也是因为不怎么看得起这新建的大唐政权。帝王将相的兴衰故事,他们已经见证太多,所谓的王朝更迭,不过是世族家传。这李伯山固然一朝得志,但又有什么资格轻慢羞辱他们赵郡李氏一族?

之前赵郡李氏各方族人是应激一般的回聚乡里,但是现在各房首脑人物都不能达成共识,也让其余族众们对于前路如何有些迷茫。

至于这几种意见,其实也都与他们各自的阅历见识有关。李公统虽然是李宪的孙子,不赦之刑首当其冲之人,但是其族在时局中最为活跃,也是北齐一朝赵郡李氏最显贵一支,心里自然明白能够攻灭北齐的大唐太过强大,如果说之前或还有投机余地,那么现在随着大局渐定,再作反抗无异于找死。

至于李士谦则常年隐居乡里,涉世未深,满怀都是家族荣誉、沙门经义,他对时事大局的认知甚至都不如邺都守门的小卒,自矜门第、妄自尊大,宗族利益和宗教信仰的双重矛盾之下,对于大唐自是厌恶至极。

李宗侃的父亲李元忠早年便曾积极的参与世道大事,主动奉迎高欢进入河北,结果却在高欢建立霸府之后被投闲置散,回报远远不及付出,还给自身招惹了不少政治风险。

李宗侃作为其子,内心里便也不怎么热衷向当权者靠拢,而且其家所居李鱼川本就处于平原山地过渡的丘陵地带,家业经营上可进可退,哪怕不为当权者所喜,卧居乡里同样也能富足一生。

凭心而论,赵郡李氏这样的大家族的确不容小觑,在明确不受新朝待见之后,其族人们仍能各自不失选择余地,若是换了其他寒素之人,哪怕本身能力乃是当世顶尖,如果做不成四姓家奴,那就免不了白门楼走上一遭了。

但无论赵郡李氏族人持有怎样的看法,都是遵循着过往的经验,他们却不清楚无论怎么选,最终的决定权都不在他们这里,早有一张大网围绕着他们展开。

在经过一番艰苦跋涉之后,高浟所率领的残师部伍终于潜行走过了滏口,抵达邺都北面区域。而此时其部伍状态也已经变得非常恶劣,所携带的给养物资已经所剩不多了,将士们也都已经疲惫不堪。

太行山岭崎岖难行,固然有效限制了部伍大规模的离散和敌人的追击,可小规模的逃散却一直没有停止,累加下来所损失的军众数量也已经不少。敌军虽然没有欺近,但也一直跟随在后方,时不时发起一次袭击,也让高浟不敢在山野中某一处长久逗留,只能咬紧牙关继续前行。

如今最危险的地方已经行过了,高浟便也按照原本的计划,连忙安排赵郡李氏族人李文师率先出发,前往李鱼川去联络李氏族人安排接应、并提供补给。

前已有述,李鱼川主人李宗侃并不是热衷抗争之人,在李文师抵达此间自述来意之后,李宗侃一时间也是大惊失色,惊声问道:“当下河北俱已沉沦,彭城王侥幸还有数万师旅,不向更广阔之地转移,何以竟然自投险境!”

李文师听到这话后也是脸色一苦,他们之前的计划本是奔赴东郡,却不想东郡先被唐军攻克,委实没有办法了才向北而行。

不过总算成功抵达此间,也表示了他所建议的这计策可行性颇高,此刻听到李宗侃对于高浟的皇帝身份有些不以为然,李文师便沉声说道:“晋阳沦陷之后,国不可一日无此君,至尊已在邺南祭告祖宗、以绍皇统。而今转战至此,正欲兴亡继绝,我族亦遭唐主刁难,如今不扶从至尊,更从谁人?”

李鱼川这里本就聚集了许多李氏族人,随着李文师的到来,其他族人也都迅速知晓,李文师又将皇帝高浟赐给他的那些封授官爵的诏书分给诸位族人,上至三师三公,下到刺史郡守,封赏可谓丰厚至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