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54节(2 / 2)
饶是一众赵郡李氏族人也都见过世面,但是见到这恩赏之厚,一时间也都震惊不已。可以说只要他们能够将高浟这个皇帝迎入乡中,把这个小朝廷给建立起来,那么整个朝廷都将为他们赵郡李氏所把持。
赵郡李氏家族庞大,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官爵在身、身世显要,大部分其实与寻常豪强地主也无甚差异,历数数代都无勋资禄料在身。如今人在家中坐,官爵天上来,这自然让人惊喜不已。姑且不说这些官爵的含金量大小,百年之后碑上一刻,那就足以光耀门没!
所以随着李文师归乡之后代表高浟大赏亲族,一些原本不怎么热衷抗争的赵郡李氏族人们这会儿心思也都变得热切起来,纷纷表示忠君爱国、吾辈之任!
但李宗侃还是嗅出了几丝不寻常,望着李文师等人沉声说道:“堂叔既言你等月前已从邺南出发,辗转多时、今日始至,当中这些时日,河北唐军必然也要有所调度,世道人事亦将因此而有变迁,但我于乡里连日来都罕闻相关事情,这实在是有些古怪……”
他嘴上这么说着,心里却已经隐隐生出一个比较吓人的猜想,是不是他们赵郡李氏族居区域都已经被封锁、所以才没有外界的新消息传来?
但这会儿其他李氏族人们已经在商量着迎接皇驾事宜,并对小朝廷的人事章制提出各种建议,高浟在邺南建立的这小朝廷太过简陋,实在不符合他们名门世族的审美观,等到皇驾至此,一定要大加修整一番。那本就态度激进的李士谦,这会儿更主动请缨要组织义师前往袭击赵州州城,作为圣驾抵达之后的驻跸所在!
正当聚集在李鱼川的赵郡李氏族人们还在闹哄哄商讨迎驾事宜的时候,早已经等候多时的周遭各路唐军们也陆续展开了行动。
首先便是定州刺史李穆自率五千精兵直袭赵郡李氏祖邑所在的平棘县三祖巷,将此间所聚居的赵郡李氏族人纷纷拘拿,其中便包括李公统等重要族人。三千余家,一网成擒,纵然有一些逃散,但在早有布置的唐军驱逐之下,那些逃散的赵郡李氏族中们也没能逃往他处,只能往西南方向的李鱼川遁逃。
赵郡李氏也不愧河北雄族,随着计划制定起来之后,一路人马携带粮草物资往太行山去迎接高浟一行,另有七千步骑在李士谦等李氏族人率领下分散前进,然后在靠近赵州州城之后便陡然集结起来。
足足七千多全副武装的人马突然出现在城池外,若是换了一般的守将,自是惊慌失措、难以应对。但是如今在城中驻守的,乃是曾让神武帝高欢英雄涕泪老来多的韦孝宽,自然不会被这伎俩惊吓住。
在城外军众集结起来之后,韦孝宽亲率精骑出城直击敌军中军所在。
李士谦所率这些人马自然也不是什么寻常乡义,尤其是当中的核心部曲人人武装精良,甚至都不逊于齐军主力武装的水平,竟然承受住了唐军的第一轮冲击,但是其突袭城池的计划也因此受阻,引部后撤数里有余才又勉强稳定住阵型。
可是当其正打算整顿部伍再次杀回城池的时候,视野中便陡地出现千军万马向此会击的画面。看到诸方唐军来势汹汹,李士谦自是大惊失色,旋即便于马背上怒吼道:“西贼当真阴狠奸诈,早有覆亡我族之心!愚蠢宗人误我,若不奋起反击,吾族除矣!”
第1279章 名族倾覆
事实是,就算赵郡李氏奋起反击,结果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唐军为了这一次的行动,所投入的人马甚至还要超过了之前攻占邺城的时候。赵郡李氏固然传承悠久、根深蒂固,但也绝难承受如此强大力量的冲击。
当然,唐军之所以投入这么多的兵力,也不只是为了赵郡李氏,起码在表面上来说,他们的目标乃是北齐伪帝高浟这一股残余势力。
在当下还没有掌握到确凿证据之前,赵郡李氏还只能算是遭受了无妄之灾的波及。好巧不巧的,高浟率领齐军残余人马来到这附近,唐军为了剪除扑灭这一支余寇,只能在这里发起堵截围攻。
将近一个月的追击和布局,多达六七万人马的投入,更有韦孝宽、韩雄、李穆和梁士彦这些关中大将的亲自参与,随着行动正式展开,接下来自然不会再有什么悬念。
高浟那一支邺南人马本来就是丧家之犬,在太行山野间一路逃亡流窜,抵达滏口北面的时候,仅仅只剩下了不足两万人的疲弱之众,在韩雄所率河洛师旅与梁士彦率领的上党守军两路进击之下,只能向着东面的平野地带逃亡,离开太行山后,便一头扎入了李鱼川中。
此时的河北方面,李穆和韦孝宽也是上下会师,分别从赵郡、南赵郡向着李鱼川方向进行驱逐。赵郡李氏从西晋年间落户此乡,期间经历了五胡乱华的极度混乱时期,非但没有亡于战乱,反而还发展壮大起来,族人分布两郡数县之间,与之拥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乡人起码有数万人。
在原本的历史上,哪怕是到了中唐繁镇割据时期,赵郡李氏在其河北乡土仍然拥有颇为可观的乡势力量,足见这一世族名门旺盛的生命力。
可是如今他们所遭受的,却不再是政治上的倾轧打击,而是深入乡土之中、有组织成规模的扫地驱逐,随着诸路唐军一起向内推进,与赵郡李氏有关的乡里聚居点纷纷被连根拔起,两郡乡野几乎被扫除一空!
等到诸方汇聚于李鱼川的时候,除开早已经将此地团团包围起来的唐国大军,单单聚集在李鱼川这方圆几十里区域之间的军民,便达到了有将近二十万人之巨!
这当中既包括高浟并其残部人马,也包括赵郡李氏的一众直系族人,当然也少不了那些无辜遭受牵连的两郡民众。
须知早年在河北闹得轰轰烈烈的六镇叛乱被平定之后,所收得六镇民众也不过只有二十多万,赵郡李氏再怎么雄大,也不可能坐拥将近二十万人口。
但是由于其族实在太过根深蒂固,以至于两郡之间士民多多少少与之都有些牵扯,在大军推进的过程中,也实在很难加以仔细的甄别,只能暂且先将他们全都驱逐至此,而后再作筛选区别。
赵郡李氏族人们自然不知,早在高浟还在率部于太行山转移的时候,邺城那里已经完成了一场针对七千多乡人所进行的审判。
但即便是邺城士民们已经见识到大唐朝廷政令之威严,他们做梦也都想不到接下来竟然还会有一场涉及将近二十万军民的行动。
当然在这一行动结束之前,他们也并不清楚涉入这一场军事行动的具体人数。甚至就连预谋这一计划的韦孝宽都想不到扫荡两郡竟然扫荡出了这么多的人口,这固然是因为河北本就人烟稠密,但主要原因还是赵郡李氏所荫庇的民众实在太多了。
随着这些人全都被驱逐到了李鱼川,接下来的事情那就更加简单。对于仍自打算负隅顽抗的高浟所部人马,唐军派遣精锐部伍杀入李鱼川中进行了几次冲杀斩首的行动,成功将高浟并其麾下几名重要的部将斩杀阵中,瓦解了这一支齐军残部的组织。
在攻杀高浟的过程中,唐军又缴获了自高浟称帝以来一些人事记录,其中便包括一份针对赵郡李氏族人所给予的官爵封授,当中所涉及到的赵郡李氏族人足有上百个之多,可见这高浟在决定向北转移之后,是真的将赵郡李氏当作其救命稻草,几乎将其小朝廷当中重要的官职全都委任了赵郡李氏成员。
这一份名单落在唐军手中,则就成了指正赵郡李氏与北齐余孽相勾结的最有力证据,而那所受官爵的高低,又可作为审判其罪责大小的凭证之一。
在扑杀了一批成建制的赵郡李氏族兵之后,剩下的人也都悉数放弃了抵抗,被困在李鱼川这川野间等待接受审判。
这么多设施人员的处置也要分一个轻重缓急,首先被从李鱼川拘押出来的,便是那接受高浟官爵任命的上百名李氏族人与其直系亲属,单单这些就达到了两千多人。
毕竟高浟就算落魄了,但能够选择封授的必然也得是赵郡李氏著名人物和强势族人,这些人的直系亲属自然也就更多。
接下来便是曾经拿起武器与唐军进行交战的那些乡勇族丁们,这些人同样性质恶劣,而且并不是一般的匪寇,而是在赵郡李氏庇护之下有组织且训练有素的乡土武装力量,不可视为寻常乡人,需要作为战俘看待。
接下来再作甄别统计,此间足有七千多户是确定属于赵郡李氏的族人。但是刨除这些之后,还有剩余十几万人并不能确定与赵郡李氏的关系,他们有的是赵郡李氏庄园中的荫户部曲,有的则是其他豪强乡户,当然也不乏遭受牵连的无辜乡人。
唐军此番投入兵力虽然不少,实际的战斗强度却并不高,但是到了战后处理的时候,则又人事繁杂的让人头疼,就连首倡此计的韦孝宽都没想到,居然能够牵扯出这么多的人事出来。
尽管朝廷之前已经有了针对河北士民的刑赏令式颁布,可是涉及到这么多人的事情,哪怕是负责此事的尚书右仆射长孙俭也不敢擅自决定。长孙俭亲自来到赵州,先将此间人事情况整理出一个大概,然后便着员快马加鞭的奏报朝中,请示该要如何处置此事。
数日后,远在长安的李泰便得知了这一情况。饶是他早已心知河北大族之强盛,可是当看到如此人事规模的时候,一时间也是不免咂舌。这些河北大族,真是当得起富可敌国之誉啊!相较而言,他们陇西李氏自西陲入国,乏甚乡势的经营,身列五姓之中,当真是有点给自己脸上贴金。
他也清楚这样的事情不宜拖延,需要尽管拿出处置的方案,否则难免会令人浮想联翩、人心浮动。
对于那些接受高浟官爵的赵郡李氏族人,李泰指示长孙俭按照之前令式执行,该杀的杀、该流的流,绝不姑息一人!
至于其他李氏族人,虽无显著恶迹,但也有拒从王化、聚啸为乱之嫌,不得再留置本乡。以其户主年龄为限,年过六十者流放河洛,年过四十者流于淮南,年过三十者流于山南,年过二十者流于湘州、宁州等地。基本上年龄越小,则流放越远。
至于那些涉乱乡人,只要没有确凿恶迹可查者,原则上不予追惩,还置乡里。至于赵郡李氏部曲荫户,则分散于州郡隶作役户,其后视其表现由州郡酌情放免。
赵郡与南赵郡两地所涉赵郡李氏族人庄田,其中一部分分拨军府以授勋士,另一部分则隶于州郡化作官屯,交由役户进行耕作。
他之所以不直接放免那些赵郡李氏的部曲荫户,就是因为时下豪族部曲的人身和财产依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建立在剥削之上,还有其他各种比较复杂的情况。
就算李泰现在放免那些荫户为民、甚至编户均田,他也不会是什么解放农奴的仁主,而是一个凶残暴君,日后这片土地上还不知会增添多少赵氏孤儿的戏码,乃至于日后他皇朝衰落、子孙亡国,都得被编排是遭了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