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1 / 2)
“国家能源集团去年在这儿投了智慧油田系统,”他敲敲键盘,“地下油管比港铁线路还复杂。”
突然响起的警报声让杨晟险些打翻热茶。
艾力江安抚地拍拍他的肩:“别慌,ai在调整钻井角度。”技术员指向某块分屏,钻头轨迹正以0.01度的精度偏移,“西侧岩层有微小裂缝,现在自动灌注纳米封堵剂。”
“我能摸摸真油吗?”杨晟的问题让众人哄笑起来。巴合提直接拎起他的后颈:“走,带你开开荤!”
户外,雪花诡异地停止了飘落。夕阳的余晖将戈壁染成金红色,像打翻的调色板。老王正用蒸汽枪融化井口冰碴,见他们过来,扯着嗓子喊:“小心烫着!”
铸铁阀门被扳动的瞬间,黑金色原油喷涌而出。在落地前,这些粘稠的液体已被零下低温凝成沥青状固体。
老王摘下手套,掌心的疤痕像干涸的河床:“当年我们拿脸盆接喷油。”他踢了踢脚下的油块,“现在这口井一天采的油,能装满三架a380客机。”
杨晟蹲下身,指尖触碰原油块的刹那,刺骨寒意混着硫磺味直冲鼻腔。运动相机记录下他皱眉缩手的滑稽模样,也记录下戈壁落日里,这个香港青年眼中闪烁的震撼与敬畏。
……
第88章 乌尔禾·魔鬼城
夜幕如墨汁般倾泻而下,气温骤降至零下二十度。
杨晟跟着智能巡检车在雪原上跋涉,靴底踩碎积雪的脆响在寂静中格外刺耳。红外镜头里,埋地输油管道像一条条燃烧的血管,在皑皑白雪下蜿蜒伸展,散发著诡异的橙红色光芒。
“为什么非要来这地方拍?”杨晟终于忍不住问出口,呼出的白雾在防寒面罩上结了一层冰霜,“观众更爱看大盘鸡和那拉提草原吧?”
陈导没答话,只是把一根未点燃的香菸凑到鼻尖深深嗅着。车厢内微弱的仪表盘灯光映着他沟壑纵横的脸,远处炼化厂的灯火如星辰般璀璨,将他的轮廓镀上一层金边。
“香港靠金融和航运立身,”他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这里用黑金养活着半个中国的车轮子。”手机显示屏亮起,克拉玛依的卫星夜景图上,交错的光带如同人体脉络般清晰可见,“看这些动脉血管,每一滴原油都是国家的血液。”
杨晟怔住了。他忽然明白为什么他们的拍摄行程如此“错乱”——那些歌舞升平的画面,早被无数博主拍烂了。而这片荒原上沉默的钢铁巨兽,才是真正支撑起繁华世界的脊梁。
返程的越野车上,巴合提放起了哈萨克斯坦冬不拉弹唱。
杨晟呵化车窗上的冰花,远处“磕头机”群正以某种古老祭祀般的韵律起伏,钢铁身躯与银河相接,宛如正在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艾力江把平板计算机递过来,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让杨晟瞳孔微缩:今日原油产量9824吨,相当于为全国每辆新能源车提供17公里续航电力。
“我现在信了,”杨晟把额头贴在冰凉的车窗上,玻璃传来地下输油管细微的震颤,“地底真有龙脉。”
老陈翻着行程表突然笑出声,皱纹里夹着的雪粒簌簌落下:“明天带你看更带劲的。”
职工休息区里,巴合提敲了敲结霜的车窗:“进监控站暖和会儿?现在都是远程操控了。”他黢黑的脸被防寒面罩勒出深深的痕迹。
杨晟跨进集装箱改造的中控室,暖气混着咖啡香扑面而来。墙上密密麻麻的监控屏让他想起香港证交所的交易大厅,只不过这里跳动的不是数字,而是地心深处的脉搏。
“看到那个红点没?”艾力江指着某块显示屏,“地下三千米的钻头正往东偏了0.03度,ai在自动校准。”他的手指在触控板上滑动,像在弹奏某种未来乐器。
老陈突然眼睛一亮:“杨老师想不想体验下老式采油?”话音未落,巴合提已经把那件带着羊膻味的皮袄兜头扔过来:“穿上!比你们那些花里胡哨的冲锋衣顶用十倍!”
站在功勋油井旁,杨晟按照老周的指导扳动铸铁阀门。金属手柄传来的震颤让他想起小时候孙姐磨豆浆的石碾子,只不过这震动里还夹杂着来自地心的轰鸣。
当年这口井喷油时,工人们用搪瓷脸盆接;如今一天的产量,能灌满整个天山天池。
艾力江突然指向西边地平线:“沙尘暴要来了。”他咧开嘴,牙齿在月光下白得晃眼,“明天魔鬼城的镜头才够劲道。”
深夜的值班房里,双层玻璃挡不住采油机永不停歇的震动。
杨晟蜷在睡袋里翻看白天素材,突然发现骆驼回眸的瞬间,自己呼出的白气在镜头前凝成了七彩光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