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激烈交锋 (下)(1 / 2)

('掌声渐渐停息,而思想之间的交锋,却更加激烈。

继上一位林教授之后,其他评审席上的教授相继发问。

这些教授们的问题大都围绕《人间词话》所独创的“境界说”“写境”“造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与非隔”等书中创造的全新概念展开。

在座的都是学术界的大牛,提出来的问题当然切中肯綮,一针见血,直指关键理论构建的根基和细微之处。

周硕面对这样密集而犀利的连环提问,依旧从容不迫,对答如流。

他这两年在刘教授的推荐下看了那么多书,可不是白看,这些都是他应对质疑、阐发观点的底气。

因此他的回答中除了理论知识之外,往往还带着自己全新的思考,展示出他对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刻理解和自己别出机杼的卓越创见。

台下的评审教授们,当然是越听越满意。

扎根传统理论,已经十分难得,毕竟在场的一些稍微年轻的教授,都不敢说自己对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有着多么深入的研究,更遑论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自成体系?

而在后排旁听的学生们看来,眼前景象就更加的直观:

周硕正以一种举重若轻的姿态,应对着这些学术大佬们近乎“刁难”的提问。

他们知道,如果台上的那个人换成自己,不被导师骂得狗血淋头就不错了,绝对做不到这样的应对自如。

故此,周硕每次回答完毕,旁听的学生们都毫不吝啬的送上自己的掌声。

其实这场答辩到了最后,已经完全不像答辩了。

反而更像一场大型的学术交流。

周硕的《人间词话》,本来就是“文学批评”这一领域最新的学术成果,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站在了行业的最前沿。

周硕的每一次回答,都更有益于大家更好的理解他所提出的全新理论,不但消除了疑虑,更常常触发新的思考,碰撞出新的灵感。

评审席的专家们都陆陆续续问完了自己的问题,大家对视一眼,均感到已经问无可问了。

这时候,端坐于评审席中央的京大文学院院长陈观堂,这位学术界的殿堂级,终于在此刻,发出了今天的第一问:

“周硕同学,你的论述非常精彩,理论构建也极具说服力。”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你的‘境界说’旨在确立一种超越前人的、更具普适性的诗词评判标准?”

“如果可行,你能否进一步阐述,这一新标准将如何具体应用于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批评实践?它能不能真的跨越时代,不光用来解读古诗词,也为评判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工具?”

“总而言之:这套标准能不能活起来,走到当下,给现在的文学批评也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陈观堂不愧是殿堂级的学术泰斗,这一问,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 '')('是在场其他评审老师所没有考虑过的全新的方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