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409节(2 / 2)
他久处县衙之中,很少入乡做事,没想到乡里工作这么难展开,乡人们甚至连话都不让他讲完。
他还待横眉怒斥,却发现原本聚集在此的乡人们各自散开,顿时气得一把抓住里长的手,指着那些转身离去的乡人背影怒声道:“这些刁民,他们要做什么?竟敢如此罔顾……”
“明府不是传令要乡人们捐聚物料?乡人们不回家拿取,又怎么聚起?”
里长听到这话后便有些茫然的说道,旋即又满是期待的望着县尉追问道:“请问明府,李大将军具体哪日过境?是大将军亲率人马,还是部下大将代劳?”
“李大将军亲至,后日便会……”
那县尉先是下意识的回答一句,旋即才又反应过来,接着便又说道:“可是这些乡徒,刚才明明多有抱怨,怎么此刻便如此顺从?”
只看这些乡徒们之前的反应,他是绝不相信这些人会乖乖回家收拾草料上缴。
里长听到这话后却又笑起来,同时语带敬意的说道:“乡人前有怨声,乃因不知是李大将军需求。既是李大将军有需,那自然要尽快聚齐,不要耽误大将军行事!”
县尉听到这话后更有些傻眼,他自知李大将军战功赫赫、威名远播,但却没想到在这乡野之间竟也积威如此深厚。仅仅只是听说其人名号,刚刚还连连抱怨的乡徒们便态度殷勤的恭敬从命。
想到自己来到这乡里就连说话都频频被乡徒们打断,这县尉心中不免便生不忿,并又好奇道:“未有闻李大将军曾治此乡,此间也非其乡里所在,怎么这些乡徒如此恭谨?”
虽然说极度的惧怕也能让人乖乖从命,但看这些乡人们脸上并没有惊惧之色,反而一脸的踊跃主动,这实在让自感基层工作不好展开的县尉倍感不解。
里长先是吩咐自家儿郎回家收拾草料,然后才又笑着对县尉解释道:“李大将军虽然不治此乡,但乡人却多受恩惠!庄内的水井、庄前的河渠,都是李大将军使派门徒来造。洛水沿岸的碓房,每年都会帮助乡人舂米磨面!如果没有李大将军造福乡里,乡人们又怎么能植麦备荒?”
小麦的加工程序比较繁琐,对缺少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小民之家来说并不算是优质的作物,因此其种植规模一直落后于粟谷黍菽。但小麦的越冬特性,又可以当作备荒的作物进行种植。
往年关中水利多被豪强大族所把持,小民很难分享到。但随着李大将军在洛水上架起碓硙,每年都会抽出两个月的时间免费帮助乡人加工粮食作物,收购粮食的价格也十分公允。
没有了加工谷物的限制负担,就连周边地区的小麦种植面积也大大扩增。加工后的面粉不只丰富了主粮的选择,还有着很高的经济附加值,也让乡人们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惠利。
小民工于算计是因为所拥有的本就不多,稍有差池就能给生活增添更多的负担。而小民也更崇尚道义,因为道义是为数不多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尊严的东西,也能让他们更加便利的参与到人际交往中去。有钱有势的人天生就是人际网络中的焦点人物,对于道德的要求反而不高。
李大将军虽然没有治理过渭南,但给乡人们的帮助却是体现在一餐一饭之中。所以当得知李大将军将要过境并且有此需求的时候,乡人们自然踊跃帮忙。
很快来自四野八乡的草料便都聚集到了县署,将县署内外的空地全都给占据下来,而来自乡里的牛车马车仍然源源不断的向着县城涌来。
原本县中收到的通知是帮忙收缴草料,诸乡里所出多寡全都记录下来,等到大军抵达取用之后,会用财货进行补偿,再由县署代劳分给乡里。
可是很快县中官吏们便发现这看似简单的事情也不好做,乡人们过于踊跃,征收上来的草料远远超出了李大将军所要求的数量。而且还有许多乡人根本不经县署统筹,直接架着马车拉着满满的草料到来,卸了马之后连车带货都丢在了县署外,只各自乘马返乡。
李泰自是不知他的这一点请求给县官带来了多大的麻烦,只是在过了武关之后便明显的感觉到关中父老们的热情。说箪食壶浆喜迎王师或许有些夸张,但是凡所行经之地,道路两侧全都不乏夹道欢迎的喝彩声。
之前李泰也有出入关中,只不过往往都是轻装疾行,并不会通知沿途郡县,快马加鞭的便通行过去了。但是这一次却是率领着五千人马,再加上随从的丁役和辎重车队,队伍前后浩浩荡荡的绵延数里,想要快速通过也做不到。
再加上李泰这一次本就有耀武扬威的想法,行军速度并不是很快,并且用携带的绢锦财货向沿路郡县购买临时补给,也是通过这种互动来为后事略作铺垫,等到以后出出入入,地方上也就知道怎么配合了。
第0774章 当阵无敌
当队伍一行抵达渭水南岸的时候,由于沿途所获取到的粮草辎重远超计划,使得整个队伍规模更加扩大。
同行的宇文护一路跟随,也是亲眼见到关中百姓拥军的热情,不免便有些吃味的感慨说道:“人言伯山善于治军,如今看来还是悦民更加出众。哪怕是无仰威令的乡里小民,得闻军期行止之后都争相贡献助军,实在是让人惊叹啊!”
李泰瞧着宇文护一脸言不由衷的模样,感觉这家伙是想说自己擅长沽名钓誉、媚众取宠。
他也懒得解释渭南群众们何以如此,即便说了宇文护估计也只是不以为然,估计会觉得自己别有用心而不是有样学样。毕竟人在权势场中呆惯了,左右提防,向上仰望,但却甚少关注底层,因为投入和收获实在是不成正比,而且见效缓慢。
渭南这里早有中外府的使者等候,除了迎接李泰一行之外,同时告诉他宇文泰的最新命令。
此时已经将近二月中旬,因此宇文太师和中外府一干人等早已经奔赴长安为废立之事而做准备,所以李泰也不需要再前往中外府参见,直接率领所部人马奔赴长安即可。
与此同时,一直留守商原的李渚生等人也早已经在此等候。李泰自是无暇归乡歇息,于是便分遣一队骑兵,着李雅率领着,护送同行的自家娘子先往商原乡里暂住歇息。
之所以不带着娘子同往长安去,就是因为李泰担心宇文泰或会借着认亲的名义,召自家夫妻俩前往皇城拜见。
长安算是尉迟家兄弟的主场,在没有足够人员防护的情况下,他才不会随随便便踏足皇城宫苑之内。至于一些重大的礼事场合,他作为中外府特意召入朝中的外援,那当然也是需要率领部伍、甲杖出席。
同娘子暂时话别之后,李泰便又率领部伍沿渭水南岸继续西行。这一路上自然少不了前来迎接之人,除了一些关系密切的亲友之外,还有许多不算太过亲近的时流,有的是刻意避出长安这个旋涡风暴的中心,有的则是没有资格加入其中。
此时的行程已经是非常紧迫,李泰自然无暇停在途中与人交际闲谈,同那些迎接之人只是简单碰面略作寒暄然后便继续上路。
行途中他又向前来迎接的堂兄李裒认真了解了一番当下事情发展情况,对眼下长安城的局面也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
眼下诸方人员都已经齐聚长安,无论赞不赞成此番废立,也都没有人再敢于公开讨论。
像是元魏宗室中的代表,除了代替宇文泰出任大丞相的广陵王元欣卧病在床之外,其他仍居高位的淮安王元育、广平王元赞等,已经主动避出了长安,前往咸阳暂居。
在废帝这一段程序当中,他们这些元魏宗室都要避开,等到接下来扶立新君的时候,他们才会重新返回。这样既给废帝元钦塑造一个众叛亲离、不受拥戴的形象,同时也避免在这要命的敏感时刻受到什么不必要的波及。
至于其他几位柱国,此时也都已经悉聚长安,各自待在京中府邸内深居简出、同样也不见外客。保持这样缄默的态度,除了表示他们柱国们已经达成一个共识之外,也是为了凸显出太师宇文泰的权威。
其他的无论关东世族还是关陇土著们,在这件事情上基本就没有什么话语权,存在感并不高,也没有什么事情交给他们去做,除了雍州刺史韦孝宽。废帝之后当然不能继续居住在皇宫中,因此韦孝宽需要在雍州州府内清理出一片院舍出来,以供废帝居住。
当道迎接李泰的基本上就是关东世族和一些关中土著成员,他们虽然被排斥在权力核心之外,但也对局势的发展和走向感到好奇。
相对于京中保持沉默的各方人马,似乎刚刚归朝的李泰这里更有希望套出点真料出来,但是李泰一直都衣不解甲的赶路,而且也不离军中,让这些人也无从接近并打探消息。
一路上快马加鞭,两天后李泰便率部抵达了长安城东面的灞上。此时的灞上原野也驻扎了众多的中外府甲兵,李穆在军营外等候迎接李泰。
“大将军麾下百战胜师当真名不虚传,仿佛一道洪流奔腾灞上,实在是让观者气沮,诸营将士全都自惭形秽啊!”
李穆阔步迎了上来,望着李泰身后整齐的部伍,半是恭维半是羡慕的说道。
如今关中府兵虽然已经整编成熟,但私曲性质仍然非常浓厚。不同的军主、不同的辖区,将士们风貌都会有着明显的区别。一两支队伍待在一起还倒罢了,可当众多部伍集结在一起时,还是显得有些杂乱无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