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36节(1 / 2)
于是李泰便让属员挑选准备了一个百十人的名单,让这些人跟随陈昌一起返回江东去,也算是作为陈昌这个南陈太子的东宫班底,未来继承皇位时也能有一批忠心听用之人协助其治理国家。
诸如殷不害、颜之推,还有周弘正的侄子周确,蔡大宝的弟弟蔡大业等等。这些人有的是思乡情切,有的则就已经颇受西魏法度的影响、对西魏心存亲近,若能回到陈朝担任官职,也能加强西魏对陈朝的影响。
不过仅仅只是这些文臣学士们还是有点不够,须知陈霸先也没有太多的时间给儿子铺路了,陈昌想要压制住那些追从其父开国创业的骄兵悍将们,就必须也要有自己手握重兵的心腹。
所以在召见过陈昌之后,李泰便又着员将吴明彻召入上阳宫来。
这几天国中已经正式下达了动员令,吴明彻也是摩拳擦掌想要大干一场,收到召令之后便忙不迭来到上阳宫,登堂拜见之后便连忙说道:“主上是否要安排末将担当军事?是要率部增援豫西,还是要转赴他处作战?”
“是有事要付你,但却不是当下的军事。”
看着吴明彻一脸的热情,李泰也是有些不忍让其扫兴,但这件事除了他还真就没有更好的选择,于是便也只能说道:“日前陈帝遣使求归其子,当时未允,如今则需要联合陈国共击贼齐,便将其子侄放归其国。我希望你能随从陈昌同返江东……”
“这、这……末将本是陈氏叛将,今若回归,实在、实在……纵然陈氏恭谨仁厚,不加谴责,但也实在是难堪……”
吴明彻听到这话后,登时便瞪大眼,一脸为难的说道。
李泰也自知让吴明彻接受这一安排有点难为人,于是便又耐心解释道:“陈昌久离其国,想必难控江东一众骄兵悍将,须得有心腹大将掌军助之。你或许与江东故人难共一朝,我会建议陈帝将你任于江北秦郡,并且借兵助你进夺广陵……”
这一次李泰既然要给北齐以沉重打击,那自然是要尽力发动能够动员起来的力量。淮南虽然并不是北齐的传统核心控制区域,但在那里也留驻了不少人员。此番遣送陈昌归国,他也会借此要求陈霸先出兵淮南,既是收复失地,同时也吸引北齐在淮南的军事力量。
不过在要求南陈助战的同时,其实他也不希望陈霸先借此机会重构其江淮防线,所以将吴明彻派回淮南去镇守秦郡并一系列南陈收回的江北重镇,也算是掺上一把沙子。
当然,陈霸先必然不可能完全遵从李泰的安排,但这样的安排本身对其而言就是比较有利的。
之前陈霸先希望儿子联姻陇西李氏,就有要为儿子拉拢一份外部力量扶助的意味在其中,想必他也清楚陈昌归国后可能会面临一个比较困难的处境。如果能够有一个江北军事集团支持陈昌,这样既有利于平衡南陈的政治局面,也能让陈昌顺利继承上位,避免沦为一个傀儡。
“只是、只是末将因见天地广阔,正欲追从主上讨平四夷,苟安江淮、实非所愿……”
吴明彻听到不需要他过江入朝,再加上秦郡本就是其乡土所在,倒也不再像最开始那样抵触了,但心里总还有些不是滋味。北投之后,他见惯了大阵仗,很有几分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感触,这会儿再让他退到原点,总是有些不甘心。
“出讨四夷、再造盛世,前提也是需要南北统一、家国完整。正因你已有着这样的壮志与视野,不甘于再继续抱残守缺,所以才将此事付你。”
李泰看着一脸不情愿的吴明彻,又一脸郑重的说道。这劲用猛了也是不好,星辰大海虽然壮阔美观,但终究还是需要立足当下,一步一步的向前阔行!
第1039章 意在晋州
在经过李泰一番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吴明彻也接受了这一安排。而有了吴明彻的加入,李泰为陈昌所准备的这个班底也才算是有了一个强力的支撑点。
因为还要与南陈商讨协同出兵、进击淮南的问题,所以在敲定遣返陈昌一事之后,李泰便先安排使者快马加鞭的前往江东去,将事情告知陈霸先。
接下来,李泰又特意准备了一场家宴为陈昌、陈顼这对堂兄弟送行。宴席中这两人对唐公都是一副感恩戴德之状,显得很是兴奋,大概已经在畅想离开关中这一囹圄后便是天高任鸟飞、说不尽的恣意畅快。
李泰瞧着他们这模样,心里也不免畅想等到过上几年,他们再作为亡国之人被引回关中时,会不会想起今日临别时的欢快畅想?
宴会结束之后,李泰便安排吴明彻率领千名精卒,护卫着陈昌一行南出武关,一路往江东而去。
此时的西魏境内诸州郡之间人员物资的调集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诸方人马钱粮都在源源不断的向着同州输送而来。
军队的调集要比物资的输送更有效率,仅仅只在旬日之内,同州境内便已经聚结起了超过十万大军。
这十万大军还仅仅只是编入此番征师序列的人马,并不包括留守之众。如此规模庞大的征发动员,对霸府群众而言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从路线的安排、军期的拟定到营垒的设置与粮草的供给等方方面面,全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敢怠慢。
一次战争的动员所考验的并不只是军事方面的建设,如果行政方面不能给予充分的配合,那么即便是人马勉强聚集起来,军队恐怕也难以进行长途的征战。
大概是群众对此过于重视,反而显得用力过猛,而具体的表现就是军队和物资的征发速度与效率都大大超出了李泰的预判。
须知他自己也是第一次经历如此强度和规模的人员物资的调度,虽然基于过往的经验和数据有所预估,但是因为群众用心的缘故,使得过程无比顺滑,征调任务不同阶段目标的达成大大提前于他的预估。
由此便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走不走、什么时候走?
这一次的战机虽然是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举州投诚,但实际上河洛方面并不是李泰所预计的主战场,但是他又需要北齐将河洛视作接下来交战的主战场。
北豫州地处河洛以东的北齐境内,想要加以策应接收,必然就需要大军直赴河洛。这是最基本最正常的想法,上一次的邙山之战也正是因此而打起来。而且李泰在河洛之间战绩辉煌、几无败绩,如今大举征调国中甲卒,那必然就是又要征战河洛啊!
不只是一般人,包括如今霸府许多不涉机要的属官,也都认为此番大动干戈必然是要再图河洛,可能就要借此将洛阳旧都重新夺回并长期占据。
至于北齐国中,想必普遍也会持有这样的看法。人对事物的认知,首先是来自于经验。对于没有见识过的人事,即便是有所想象,也很难获得一个普遍广泛的认同。尤其李泰在河洛给东魏北齐带来的打击和挫伤让人印象深刻,所以大多数人应该也会循此惯性而针对问题做出设想。
李泰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效果,他通过在国中大举征发士卒给北齐方面施加压力,从而迫使北齐将大量的军力投入到河洛方面进行备战。等到这时候,他再从其他方向发起进攻,自然就会让北齐军队陷入被动之中。
北齐的晋阳兵固然仍是实力雄厚的精兵强将,但是其他方面则就不容乐观了。
首先是之前渡江进攻建康那一场战事,葬送了大量河南、淮南等地的生力军。
其次这些年沉重的劳役也大大消耗了北齐的国力,尽管这两年并没有什么大规模的战事发生,但是北齐在北境的长城仍在修建加固,国中晋阳、邺城等地也在大兴土木营建宫苑,诸如邺城三台之类的建筑,一直都在役用消耗民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齐的主力人马再进行应激性的奔援作战,战斗力的发挥必然也会大打折扣。如果由此再暴露出来什么人事裂痕与矛盾,那就会更加的焦头烂额。
这样一个战略构想,李泰当然不可能宣扬的人尽皆知,甚至为了迷惑对手,还要刻意进行一些扰乱判断的操作。
比如先行派遣前锋人马入驻潼关,并且修筑崤函一线的兵道与沿途补给等等,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通过征发过程来拖延一下人马正式出征的时间。
他特意将征发的时间制定为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让北齐在河洛之间增加人马、完善布防了。即便是后期北齐对此心生疑惑,也不可能因为一个莫须有的猜测便又撤除掉已经完成的防线布置。
可是现在由于霸府群属们一个个打了鸡血一样亢奋有加,只用了区区十天的光景便完成了大半征调任务,这些家伙加班加点的完成任务、大概还在喜孜孜的准备迎接嘉奖,却不知他们这么积极会给唐公的惑敌之计造成破绽。
这对李泰而言,也算是一个比较幸福的烦恼。一方面对国中有此动员效率而感到欣喜自豪,另一方面则就要想办法将这动员进度稍作遮掩。
好在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调度,若非掌握到关键核心的数据奏报,一般人也是很难准确判断出具体的动员进度。如果就连这种机密都能泄露出去,那李泰也就不用再处心积虑搞这些操作了,直接洗干净脖子等着北齐跟他玩刺客信条就好了。
其实眼下的军事动员相当程度上都属于掩人耳目的操作,李泰真正要执行的战术策略早在很久之前便已经开始进行铺垫了。
在他第一次出巡河东的时候,便曾作出指示要用其封国财赋钱粮疏浚河东的河渠水路。除了永丰渠这一条盐业相关的运河之外,河东另外一条水道涑水也进行了一番整治与疏通,从而确保了水运的畅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