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541节(1 / 2)
高洋半生要强,向来都是想打谁就打谁,如今却在兵力上落了下风,心情自是有些紧张急躁,当即便又皱眉发问道。
唐邕闻言后便又继续作答道:“自西山长城诸戍南朔州、西汾州至于肆州等各城戍,驻卒四万八千有余,另朔州、显州、恒州等六万三千甲卒,幽燕瀛等亦可有戍卒五万余……”
通过唐邕的一番数算,也显示出北齐整体军事力量之强大,哪怕不作更大规模的征发,仅仅只是现役在戍的人马便有几十万之多,足以称得上是后三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强国。
可问题是,这些人马因为分据各方,虽然听起来数量非常庞大,但实际上能够灵活调度使用的却非常少。诸如西山长城至于肆州的军队,需要用以防备一众稽胡部落和西魏在陕北朔方等地的扰寇,而朔州等地则需要防备漠南诸胡以及突厥,幽燕之间的驻军则是防备库莫奚、契丹等辽东诸族。
还有河南、山东等地的驻军,则就因为北豫州的反叛以及南陈过江攻打淮南而需要加以防备,同样不能调使他处。
高洋在听完唐邕的奏报之后,眉头也是越皱越深,很多账目都不耐细算,他一直都觉得他们北齐国力雄厚,所以在做出一些军事攻伐决定的时候都是率性而为,很少瞻前顾后、斤斤计较。可是如今遭受强敌进逼的时候,才发现真正能够动用的兵力竟然这么少。
略作沉吟后,他便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准备扩充人马数量。
他先是望着勋臣代表的安定王贺拔仁等几人说道:“当下贼兵来寇、情势危急,王等皆与国休戚与共之元勋之臣,值此时节正应慷慨赴难。王等诸家各聚集子弟士伍,以参晋阳宫宿卫,两日之内不能引众参与宿卫者,王等为我查实除名!”
无论心中对于一干晋阳勋贵是何看法,当此危难之时,高洋也是需要这些勋贵来出人出力以共渡难关。
而贺拔仁等人闻言后也都无作推诿,忙不迭恭声领命。且不说他们与高氏政权一荣俱荣的亲密关系,单单旧年李伯山进犯晋阳城的时候,在晋阳城中所造成的混乱与伤害便让他们深恶痛绝、不愿再经历一番,如今自然是要尽力自保。
晋阳作为勋贵大本营,而一众勋贵们各自也都有着数量可观的亲兵近从,单单将这些人员给武装起来,就起码能给晋阳增加上万人的防守力量!
接着高洋又转望向担任并州刺史的赵郡王高睿,口中沉声说道:“当下州府牢狱之中有多少在监囚徒?其中壮力但非罪犯大逆,一概释出,编成营卒。”
晋阳本就繁华之地,官府刑令严明、民间诉讼事多,故而牢狱中也常常都是人满为患。高洋之前还没有昏聩怠政的时候,还曾亲自在晋阳宫中听讼断案。
高睿听到这话后却皱眉说道:“州狱罪徒若加收编,或可增得数千徒卒。然今情势并非万难,此诸徒众依法俱是有罪,收用其力却毁我律令威严,使人更生奸猾好斗之欲,殊不可取。”
“此痴人,不识轻重!贼已犯我国土,犹以律令自裹手足!”
高洋听到这话后便冷哼一声,对高睿训斥一句,但也并没有再继续坚持此计,倒不是被高睿说服,而是觉得几千刑徒杂卒也难当大用。
略作沉吟后,他便又交代唐邕道:“着朔州刺史南安王引两万精兵,经肆州加督两万师旅,回撤晋阳!”
之前错误的安排让他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尽管漠南与朔方防务也比较紧要,但是眼下为了保证晋阳万全,只能从这两处较近防线中抽调一部分人马回防。
在做出一番征调人马的指令之后,高洋便又望着众人说道:“逢此危难,需仰群力。你等各自何计,俱可献来。”
在场众人听到这话后,便也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也不乏人讲到之前段韶在邺都对敌情的分析,认为需要防备敌人围点打援的用心,诸军协同共进。
本来依照高洋的性情,他当然是容忍不了坐望敌人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叫嚣自扰,可是现在实在是实力不济。哪怕是诸方抽调,单凭晋阳当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聚结起足以胜过对手的兵力,故而对此建议便也只能点头听从,按照晋阳师旅征集的节奏,着令河阳方面诸军回撤以共击敌军。
就在众人各自进言告一段落,一名年纪在十六七岁、相貌英俊的年轻人迈步出列,向着高洋作拜道:“臣孝瓘进奏至尊,贼势虽然凶恶,需以诸军共击之,然则进退枢机亦不可不为深查。
雀鼠谷、千里径俱我进出要道,今贼兵既至,因畏我强援,必然会抢据扼守。若待诸军毕集再作争抢,难免大军困顿于途、士气懈怠。臣无名小人,贼必不为警,请引千卒先往邀击,存续要道,以为后手。”
第1050章 长恭请战
在堂参议群众皆是老成持重的名王大将,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年轻人出来进言还是稍显突兀。而且这年轻人并非在堂列席的大臣,而是侍立殿堂一侧的侍从官,突然越班而出,不免让人意外。
不过在看到这年轻人的样貌后,众人眼中的不悦便略有收敛,因为这个年轻人虽然只是位列侍从之中,身份却并不意外,乃是文襄皇帝门下庶子高长恭。
文襄皇帝高澄作为神武帝的嫡长子,在东魏时期地位非凡,只可惜时乖命蹇、意外横死,最终没能完成篡魏自立的伟业,将此一番功业遗留给当今皇帝完成。
高澄门下共有六子,虽然失去了父亲的庇护,但在入齐之后也都享受到了妥善的供养,全都健康茁壮的长大成人。高长恭在一众兄弟当中并不算太过出众,其与高澄嫡子高孝琬同年而先生,因为高孝琬乃是嫡出,高长恭叙齿居后而称为第四子。
去年高长恭解褐任官,被任命为通直散骑侍郎,但不同于已经得封王爵的兄弟们,他至今仍然无爵。虽然在一众宗室当中不受善待,但却多受平原王段韶的欣赏,屡屡于亲友之中称赞其人,因此诸晋阳勋贵们也都略知其人。
此时听到高长恭进言强调雀鼠谷和千里径的重要性、并且主动请缨希望前往交战,在场众人也都颇嘉其言,并且发声略作附和。
高洋听到这里便也面露微笑道:“兵道之重,用兵者岂会不知?前者所论皆汇集诸军事宜,未暇言及此壮,使小儿得有出班卖智的机会。但我殿中自有英壮勋臣待用,不必仰仗小儿薄勇成事,你且归班,勿阻论事!”
高长恭也是权衡再三才出班请命,但是听到皇帝虽然采纳他的意见,却并不打算让他领兵出击,一时间不免大感失望,还待开口争取一番,却见皇帝浮于脸上的笑容下已经有几分厌色,心内不免一凛,忙不迭垂首告退归班。
在将高长恭喝退之后,高洋便又望向堂内众人发问道:“谁人愿当此事?”
这时候,白水王侯莫陈相起身作拜并神情愤慨的说道:“臣子贵乐不才,前与贼战而没于阵,国仇家恨、与贼誓不两立!今贼来犯境,臣请出击拒之,必使贼一甲难过雀鼠谷!”
侯莫陈相的儿子侯莫陈贵乐在天保六年的河洛之战中,曾经跟随斛律金一同出战,结果直接战死沙场,讲起此事的时候,侯莫陈相也是一脸的痛惜深恨,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多多杀敌,从而为子报仇。
听到侯莫陈相这么说,高洋当即便授命其人率领五千精骑南去扼守这一汾津要道,以待诸路大军集结完毕之后南去击敌。
待到会议结束之后,诸员便各自告退而后去做自己的事情去了。皇帝陛下也要入内宫休息,于是殿中一众侍从官们便也都散出。
“四兄、四兄,我在这里!”
高长恭退出殿堂行出不远,便听到侧方传来呼喊声,便见一个十几岁的肥白壮硕的少年正站在另一侧宫廊下向他招手打着招呼,不由得也面露笑容,转身向着少年行去。
少年名为高延宗,乃是文襄帝高澄第五子,因父亲去世时年龄尚幼,故而被其叔父高洋收养于宫中。人的感情缘分真的很奇妙,高澄和高洋这对兄弟感情尚且马马虎虎,但其对这个侄子却是颇为宠爱,并在几年前将之封为安德王,哪怕高延宗已经十几岁了,也由其出入宫闱无禁。
文襄诸子也都颇相友爱,甚至可以当作高家伦情尚存的一个典范。高长恭望着自家兄弟,抬手拍着他肩膀笑道:“几月不见,变得越发敦实了!”
“阿兄你今番随驾至此,我听说羌贼又要进犯晋阳,你一直渴望建功,不趁此机会向阿叔请战?”
高延宗年龄虽然不大,体格已经不逊其兄,因为素知高长恭的志向,见面后便发问说道。
高长恭听到这话后,神情不免黯然,沉默片刻后才轻声道:“之前殿中议事,我有出班奏请,但还是未得至尊钦点,仍然没有机会出战。”
“阿叔想是担心四兄你年轻力弱、短于担当,但我兄弟自非常人,又怎么能以观望俗人的眼光望我!阿兄你先不必失望,我今入宫请安,再为你争取一下,但得令用、生死由天,怎么能试都未试便弃人不用呢?”
高延宗见兄长一脸的落寞,当即又拍着自己的胸膛说道。
而高长恭见状,又是感激又是担心道:“五郎你为我请命则可,但切记不要触怒至尊。如果事不可为,我便继续等待时机。”
高延宗摆了摆手便继续向内宫行去,当他来到皇帝寝殿之外,瞧见站立在外的卫兵,上前抓起一根殳杖,然后又讨来一兜鍪带在头上,行至殿前大声喊话道:“大家但安居寝中,殿前有臣宿卫值守,诸邪难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