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610节(2 / 2)
齐使也明白这突厥可汗想是不好打发,于是便又沉声发问道。
讲到条件,乌尊可汗顿时两眼放光,滔滔不绝的讲述起来。他说了一大通,核心无非是要钱要物,索要的数额非常庞大,以至于齐使光听都觉得心惊肉跳。
一直讲了好一会儿,乌尊可汗才意犹未尽的住了嘴,似乎也觉得自己提出的这些要求有些过分,想了想之后便又补充道:“齐主若能答应这些条件,我非但不会再攻打齐国,甚至还可以帮助你国去攻打其他的对手。呃,魏国除外,魏国唐王是我阿史那家贵婿,你们也不要妄想离间我与魏国的关系!”
这些要求齐使自然无权作答,只能表示一定原原本本的归告齐主,并尽快做出回应。
待到齐使返回将乌尊可汗这一系列的要求讲述一番的时候,齐主高演顿时皱起了眉头怒声说道:“这突厥可汗当真贪婪无度,真当我不敢攻之、须得举国贿之!他有这样的胃口也得有相匹配的实力,难道以为充当李伯山帐下走狗,我便会乖乖受其勒索!”
口中虽然怒骂不止,但高演也并没有就此停止谈判。乌尊可汗所提出的这些要求,他当然不可能答应,眼下的北齐就是因为缺少军资物料,所以才被迫要与突厥和谈,如果能够拿出乌尊可汗所要求的那些物资,直接留作军用,冲出长城追击突厥不是更好吗?
他在乌尊可汗要求的基础上直接削减了大半,又让使者带着条件返回突厥大帐交涉。然后接下来彼此间便开始了讨价还价的交涉,乌尊可汗认定北齐是个狗大户,自然是想要狠狠勒索一番、赚个盆满钵满。然而眼下的北齐实在太过穷困,实在满足不了对方狮子大开口的要求。
不过双方各自的状况也并不算好,都有着停战讲和的需求,尽管迟迟不能达成统一意见,但也并没有就此宣告谈判破裂,围绕着彼此间的差额反复拉锯。
过程中北齐免不了提出以其他的方式来代替物资数量,诸如和亲之类,高演甚至提出将自己寡居的长姊太原长公主嫁给乌尊可汗。
乌尊可汗对于和亲也颇为意动,他自知与西魏之间的同盟怕是会越来越脆弱,能够与北齐发展一下亲密关系他也并不抵触。只是拒绝了娶高氏女子的提议,转而提出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主高演并成为北齐的皇后,一如旧年柔然与东魏之间的关系。
高演对此自是大为抵触,可是在乌尊可汗的强烈要求之下,态度还是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与突厥谈判的途中,幽州方面又传来消息,道是库莫奚在边挑衅滋事。
眼下的北齐本就处境艰难,本来就不怎么稳定的边防情况变得越发恶劣,内部的问题都还没有平息,外部的扰患又都爆发出来。
高演在权衡一番之后,还是决定答应乌尊可汗的要求,要迎娶突厥女子作为自己的正妻。
乌尊可汗在得知齐主做出让步后,心内也是高兴得很,当即便派遣族人将自己准备联姻的女儿送往北齐长城中。
因为这个女儿本来就是打算再献给唐王的,所以才随行军中,毕竟之前所献女子并非自己的亲生女儿,关系上不算太亲近,但却没想到被唐王给拒绝了,反而在北齐这里送了出去。
平白多了一个皇帝女婿,这也让乌尊可汗心内欢喜的很,以至于对财货的要求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坚持,愿意做出一定的让步。毕竟能够与北齐之间达成这样的关系,等到返回部族中时也可以借此树立起自己的威望。
当然高演这个突厥女婿也不是白当的,在答应这一要求的同时,他又提出要让突厥军队与齐军一起联合行动,东去讨伐库莫奚,至于所得收获则尽归突厥所有。
除了要收拾妄起边衅的库莫奚之外,高演也是想借突厥人的威慑来收拾一下定州、冀州等不太安分的内部人事问题。
库莫奚作为东胡部族,原本也曾臣服于突厥,但是在突厥阴山之败后,其族便渐露不恭之态,乌尊可汗心里也正窝着火,想要找个机会收拾对方一通。
如今北齐提出了这样的请求,双方自然也是一拍即合,于是原本还在剑拔弩张的双方经过一番和谈后顿时便成了其乐融融的亲戚,而且还组成联军一起向库莫奚杀去。
为了取信突厥,高演便又派出安德王高延宗作为人质,跟随突厥一起行军。同时他委任斛律光率领一万步骑与突厥一起出兵进击库莫奚,自己则带着那个新皇后、率领其余师旅暂时返回晋阳,而后再由太行山东出,前往河北以接应斛律光所部人马。
第1205章 钱行天下
时令渐渐入冬,西魏国中各项事情也开始进入一个总结盘点期。
过去这一年对西魏而言可谓是厚积薄发的一年,自李泰入主关中以来,甚至包括之前开拓陇右与山南在内,多年来所积攒的国力总算是在这一年时间里完全爆发出来,使得整个天下的大势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让西魏彻底奠定了后三国第一强国的地位。
不过随着这一股爆发期结束,局面又回到了休养生息、重新积累的节奏中来。之前所委任的各地官员陆陆续续到达治所,各地的人事情况便也渐渐的汇总上来。
这些官员入治之后便是安抚境内百姓与流民,重新建立起户籍资料。而在西魏过去这一年所新占领的疆域之中,单单籍民户数便增长了三十多万户,数量可谓是非常的可观。
籍民数量最多的首先便是原北齐治下的建州,户数足有近十万户。其次便是淮南诸郡,每一郡的人数也有上万户之多。至于原本北魏统治中心的河洛地区,籍民数量则就不怎么起眼,主要还是收编游食与诸蛮部族,重新建立起来的籍民规模。
李泰在入主关中之后,对于西魏境内人口进行了一番比较细致的普查,当时得出的人口数据在两百一十万户左右,基本上有关中、蜀中、荆襄这三个人口分布的中心。今年一系列战事进行下来,单单人口便增加了原本的七分之一,这个收获还算是比较可观。
不过这个数据还不算最理想,仅仅只是占领之后第一波纳入统计中的人口数量,如果再耐下心继续括编,人口增加五十万户也不算是梦想。
战争所带来的人口损失,直接所造成的杀伤还是其次的,损失最大的还是逃亡与荫庇。想要让人口重新恢复起来,必须要长期的社会稳定与仁政的实施。
李泰虽然一直标榜推行仁义之治,但是那些北齐境内的百姓们终究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这些新占领的疆域中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民众外逃避难的现象。
这样的情况也是无可避免的,李泰对此也是没有什么办法,反正等到不久之后灭了北齐,这些人就会发现逃也白逃,反而抛在乡里的宅业土地都被重新分配了。
还有一点比较让人尴尬恼火的,那就是这些被派往诸方的官员全都不约而同的重点汇报了一个情况,那就是境内寺庙僧徒多有逃亡,仍然留在当地的寥寥无几。
如果仅仅只是一两人作此奏报也还倒罢了,但几乎所有人都作此奏报,那起码就反应出来几个问题。
首先自然是李泰在沙门之中名声已经变得恶臭,打到哪里,哪里的佛爷就要逃命保平安。其次就是这些官员们大概也沾染了他好向沙门下手的习惯,入境之后首先便要打听境内沙门的情况如何。
对于这一情况,李泰也是有些哭笑不得。这世上关系到自身利害的问题,傻子本来就不多,更何况佛爷们较之普通人还要更精明,被软硬刀子割了这么多次,总也能够品味出在他的治下当和尚实在是有点不好混。
如果说这世上还有什么群体衷心的希望北齐能够战胜西魏的话,那必然就得是沙门这些佛爷们了。和尚们在北齐过得那是一个滋润,但是在西魏处境却是大不相同。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李泰也不由得大叹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老实说他也想在宗教界混一个好名声,但是为了天下大计,骂名也只能先担着,还是得再苦一苦佛爷们。
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过于一年虽然收获可观,但是开支也是十分的庞大。
这一系列战事是西魏立国以来,征发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事,单单战卒就征调了足足有十五万众之多,再加上辅助配合的民夫役力,征发人次达到了几十万之巨,讲到举国为战都不为过!
这些动员起来的军民每天所消耗的谷米粮草便有数万石之巨,再加上运输消耗,数量就更加的惊人。李泰早在同治初年便陆续的往河东等地运送粮草,以求真正交战起来的时候能控制一下成本,可当战争机器运转起来之后,看到这惊人的消耗,仍是上火的每天尿都发黄,担心付出巨大的代价后收获不如预期。
现在收获倒是比较满意,但是整个关中府库空空的现状也是让人挠头。甚至山南方面的秋赋都没怎么运到关中来,直接经三鸦道北上用在了河洛战场上。
眼下霸府不只要满足关中军政各种消耗,还要负责向新占领的地区输送物资补给,而且各地驻军的补给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面对巨大的物资缺口,霸府今年也更改了官员考秩标准,往年都是以增加籍民数量作为考评的标准,今年则换成了向霸府上缴的资货。
尽管均田制下的租调都是定量的,但各地官府也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创收,诸如埭程、市税等商业税,还有就是官造的工坊之类。
这一点蜀中的益州、山南的穰城,还有江陵、湘州等地则有着比较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各自都有优秀的产业和商贸资源。
但是在关中和一些其他耕垦条件比较好的地区,为了确保粮食的供给安全,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则就不多,甚至官府都在有意的进行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