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帝业 第703节(1 / 2)
在确定了大唐方面的意图之后,室点密心中越发警惕起来,接连派遣斥候游骑南去打探消息。果然不多久,便又被他探知到一个最新的消息,那就是高昌王麴乾固竟然暗中投靠了唐国,并且图谋率领其国民向东迁徙,脱离西突厥的统治。
“高昌汉儿果真心腹难得、不可轻信!”
得知此事后,室点密又是愤怒不已,越发感受到唐国皇帝的手段之凌厉,一次出手便是两路出击、软硬兼施,虽然没有直指他的命门,但也足以让他手忙脚乱、疲于应对。
于是接下来室点密一边分遣一支人马奔赴高昌国中,准备威吓高昌王放弃这一危险的想法,另一方面则亲率部众南下伊吾,如果高昌王当真不听劝阻而执意东迁,他便要在伊吾此境予以阻击。
唐军若来,则便于此大战一场,让世人看一看谁才是真正的西域霸主,若不敢至,那么在解决完高昌的骚乱后,他还要进一步的进攻敦煌,给唐皇还以颜色!
此时的高昌国中,同样纷乱不已,对于国主麴乾固准备举国东迁投奔大唐的决定而吵闹不休。高昌国虽然是以汉人为主体的邦国,但因地处西域,其他族类同样不在少数。而且就算是国中汉民,也未必就乐意祖辈居住经营的家业而背井离乡。
历史上也有高昌国王因为地接蛮夷、恐为群胡所逼而想要东走内迁,便是麴氏高昌之前的马氏高昌。当时的高昌王马儒奉表到北魏朝廷请求内附,当时北魏孝文帝也答应下来,并且决定割伊吾五百里供高昌国人居住。
然而高昌国人眷恋故土,不肯东迁,于是国中便发生骚乱,高昌王马儒遭到弑杀,国人又推举其长史麴嘉为王,由此便开始了麴氏高昌的历史。
麴乾固此番要重蹈前人覆辙,心内也是非常紧张。不过与当年形势所不同的是,如今他所投靠的大唐较之北魏要更加的强大,而且唐皇如今正亲自统率大军驻守河西,如果不抓住这一次的机会,那么未来再想摆脱西突厥的控制恐怕就要更加的困难!
好在唐皇对此也表示理解,在麴乾固归国的时候便派遣三千精骑为其护卫,这才使得高昌国中纵然有人心怀不满,但为唐军铁骑气势所慑,也都不敢轻举妄动,只敢在王宫外高声呼喊劝阻。
“突厥丑胡,蛮夷之性近乎禽兽,虐我国人,横征暴敛,以致我国民不聊生。今幸有天唐雄起、诸夏复兴,今我国人若仍不往附,真要儿孙血脉俱处蛮荒、流于蛮夷?”
麴乾固心意已决,甚至于当西突厥使臣抵达其王都时,他更亲自率领卫队将使者一行袭杀,将西突厥使者首级悬于王宫门外,向着宫外仍在意图劝阻的国人喊话道:“孤承祖荫享此国业,自谓无功于国人,唯今率引意图归义者归附天唐。尔等群徒若道不同则各自散去,自此异路!有愿相随投唐者,来日王都城东集结,共同东去!”
在麴乾固态度强硬的坚持之下,国中的争论也渐渐平息下来。一些畏惧突厥且无意投唐者,各自归家思忖别计,而其他愿意追从东迁者则更没有时间吵闹,全都在争分夺秒的收拾家当,准备东行。
高昌国中纷争平息下来,但是西域诸方却因此国将欲东迁的消息而震惊不已。伴随着高昌国东迁这一消息的,是大唐与西突厥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开始变得直接起来,在敦煌驻扎多日的大唐军队也开始逐步开拔、向敦煌西北方向的伊吾而去。
两路大军都将伊吾作为行动的目标,一时间也令得此方天地气氛变得空前肃杀紧张起来。所有人都知道西域将要变天,只是猜不出究竟是西突厥继续延续其霸主地位,还是大唐后来居上、再复强汉荣光。
正当诸方所有视线都聚集在伊吾周边的时候,在次第开拔的唐军师旅当中,却有一支万余精兵避开了众人关注的中心所在,没有随部北上,而是西出阳关、直入流沙。
这一支人马由史静所率领,李雅、韩擒虎等诸少壮将领亦皆于此军中。他们将在重金招募的向导引领之下西渡流沙,经由蒲昌海北去焉耆,然后自焉耆直袭西突厥汗庭所在的鹰娑川!
李泰深知西突厥深耕西域多年,已经渐渐转变为地头蛇一般的存在,大唐虽然强龙过境,想要一战胜之也非常的困难,必须奇正相合、才能有望成功。
他自己亲率河西十数万师旅北向伊吾,并且说服高昌王麴乾固举国东迁,包括突厥可汗摄图与贺若敦所率领的北路师旅,都是为的将西突厥的主力由其腹心之地吸引出来,而后再另以奇兵直击西突厥的腹心命门!
对于突厥这样的游牧政权而言,其汗庭所在与汉人政权的京畿一样重要,其部众虽然逐水草而居,但是人员物资的汇集总是需要一个中心,否则根本就谈不上针对汗国施加有效的统治。
而且汗庭还象征着政权威严,突厥本身并没有完整的礼法制度以维持上层统治者的权力运行,一旦统治者的威严受到了重创,再想恢复起来就非常的困难,会有大量部族选择悖离其统治。
不过这一支奇兵征程路途遥远,沿途数千里多是戈壁旷野,消息传递也非常的不便,等到军情传回最起码也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一段时间,唐军主力便需要与西突厥主力大军在伊吾周边展开对抗交战。
高昌举国搬迁,势必难能一蹴而就,尽管伊吾与高昌两地相距并不遥远,但众多的平民携带大量家当,行进起来也并不快。
因有天山山脉的阻拦,位于可汗浮图城的西突厥军队并不能直接进攻到迁徙途中的高昌国民,须得向东折转自天山山口南来。
而在这时候,唐军前部也已经从敦煌抵达了伊吾,尽管如今已经到了酷寒的深冬时节,但有天山山脉拦截北来的朔风,故而伊吾地区气候还不算极寒,先行抵达的唐军快速于此修缮城防,将此地本来就具有的城邑和据点再作串联扩大,给后路大军建立起了一片庞大营垒。
双方在正式于伊吾交锋之前,金山西麓的战斗率先打响。薛延陀本有控弦之士数万,本身实力并不弱小,但是大部分部众都分散居住在金山西麓的山野间越冬,并没有集结在一起,因此当突厥与大唐联军陡然自金山山口杀出的时候,薛延陀诸部顿时便遭受重创,族众或死或降,只有很少一部分向西逃窜。
不过幸在西突厥对于薛延陀的安危比较重视,室点密可汗第一时间便派遣援军,当阿史那玷厥率领援军抵达的时候,很快便与摄图所统率的突厥军众遭遇并展开交战。结果摄图所部师旅不敌,直接向后方溃逃。
首战告捷,阿史那玷厥心中自生骄志,加上所解救出来的薛延陀族众数量也并不算多,于是玷厥便选择继续进击,并且沿着金山西麓一路搜索聚拢那些逃散的薛延陀族众。
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军却遭到了贺若敦所率领的唐军猛烈狙击,玷厥遭遇惨败,幸在其部皆是熟悉地理的轻骑之众,战败之后快速的撤离战场,并且又重新集结起来。
如若玷厥就此引部撤回可汗浮图城,那么此番救援薛延陀虽然不算是圆满成功,但结果也还尚可,起码有效的压制住了突厥与唐军的活动范围,使得局面有所控制。
但玷厥终究还是对摄图这个甘为唐国走狗的堂侄心存轻视,想要找机会一举将摄图擒获下来押送回去献给父亲,于是便选择逗留下来,继续寻觅战机。
然而接下来唐军却不再给他这一机会,在贺若敦的建议之下,摄图率军佯向金山山口撤离,将玷厥军众吸引到金山山麓之间,贺若敦则率部由侧发起进攻,在西突厥军众再一次试图脱战溃走的时候,从凉州北上的韩果所部军众及时抵达战场,由后包抄过去,直将战场上西突厥军众围剿大半,最终逃离战场者不过十之一二,甚至就连室点密之子阿史那玷厥都被在战场上擒获!
“玷厥骄狂致败,当真误我大计!”
当北去援军大败的消息传回可汗浮图城的时候,室点密心中自是大惊,口中忍不住破口大骂道。
阿史那玷厥战败之后,不只对薛孤延的救援无果,更让这一路师旅再无遮拦,可以在西突厥境内长驱直入,甚至可以直袭可汗浮图城,让他在与伊吾唐军对战时腹背受敌。而且数万劲旅的覆灭,也让室点密手中兵力变得不再充足,于是便又连忙下令向国中进行征兵。
原本室点密是打算直从天山山口南下与唐军在伊吾恶战一场,趁着唐军远来新至而大杀一通,可是侧路的失利却让他不得不采取更加保守的策略,没有急于统率大军南入伊吾,只是派遣一部分师旅南去尽量骚扰拦截东迁的高昌国众。
然而现在唐军主力都已经入驻伊吾,自然不可能任由西突厥游骑在境内横行肆虐,当即便也派遣轻骑部伍分头出击围剿,并且开始尝试进攻夺取之前由西突厥军众所驻守的诸道天山山口。
由于室点密没有率领主力人马南来,再加上唐军也没有大举翻越天山进攻可汗浮图城,双方就此隔着一道山岭对峙起来,西域诸方所预想中的大战并没有即刻上演。
但各方对于此间战况仍然保持着高度的关注,甚至就连一些商团都跟随东迁的高昌国众来到伊吾地区,想要就近观看一下这场西域霸权的争夺战。
室点密不愧是在数年间便称霸西域的一代雄主,尽快此番战事开局不利,但他也并没有就此变得慌乱。
他先是牢牢驻守可汗浮图城,控制住天山山口几条重要的南北通道,确保伊吾唐军难以北上,然后又分遣师旅东去,打退了几次金山方向试图向可汗浮图城进击的敌军。而其最精彩的操作,则是将从国中招至的两万人马直从轮台南下、自西侧杀入高昌国境内,在高昌国中大杀一通。
不过这时候,大部分有意迁离高昌的国人都已经跟随国主麴乾固离开了国境,陆续的抵达了伊吾境内,仍然留在国中的那些人则就难免遭受了西突厥铁蹄的毒手。
当唐军闻讯赶来的时候,整个高昌国境内已经是尸骸遍野、场面惨不忍睹,而西突厥军众也早已经又从轮台撤回了天山北面,唐军只得暂时入驻高昌国境内诸城之中,将幸免于难的高昌国人都召入城中保护起来。
西突厥军众此番南来屠杀,虽然没能阻止住高昌国人的东迁,但也大大震慑住了西域一干人心浮动的邦国,尤其是那些因见室点密可汗困守浮图城而不敢出战便唱衰西突厥的人,这会儿更是乖乖闭嘴。
双方的对峙很快便由冬入春、持续了几个月的时间,期间在唐军坚持不懈的进攻之下,终于拿下两处天山山口,使得唐军游骑得以驰入浮图城下。
但是这样的成果也难能扭转大局,尽管眼下整个天下气候都是转暖,但是寒冬时节的天山南北仍是不免大雪飞扬,在这样的情况下实在难能进行大规模的人马调度。而将战事拖延到寒冬时节,也是室点密可汗的策略成功之处。
唐军虽然战斗力非常的可观,但却并不是河西当地的人马,其庞大师旅远赴西域,每天都要消耗数量庞大的物资给养,难以在当地获得足够的给养补充。
西突厥局势虽然同样也非常的艰难,但毕竟占据了主场的优势,获得补给的成本要远比唐军低廉得多,所以只要熬过一个寒冬,转过年来便是西突厥发起反攻的时刻,到时候一众疲惫饥寒的唐军自是不堪一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室点密可汗等来的并不是唐军崩溃的喜讯,而是一桩噩耗。远在龟兹国北面、鹰娑川的汗帐所在,突然遭到了唐军的入侵袭击,因为此时汗庭中已经是虚弱至极,因此留守汗庭的一干人员尽数被唐军所俘获,包括数百名诸部酋首与邦国人质,当然也包括了室点密可汗的直系亲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