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激烈交锋(上)(2 / 2)

其中一位率先抬起手来,带头鼓掌。

紧接着,第二位,第三位……整个评审席的教授们,都由衷的鼓起掌来。

后面旁听的学生们,也跟着鼓掌,热烈的掌声如同决堤的洪水,响彻在小礼堂的上空,经久不息。

在座的教授、专家、学者们,心里都如明镜一般,周硕的最后那句“恳请指正”,只不过是自谦之言罢了。

他们在来此之前,就已将《人间词话》认真研读过,即便以他们苛责的学术眼光看来,这部作品立论新颖、结构完善、思辨深刻、发人省醒,已然完备之极。

其中体现的学术水平,以及理论的原创性和成熟度,已经超过了在场的大部分学者。

以他们的水平,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指正的地方。

更难得的是,纵然做出了如此重大学术成果,周硕依旧不骄不躁,保持着沉稳谦虚,虚心求教的态度。

这样的态度和心性,远比他的天赋更加难得。

掌声渐渐平息,礼堂重归寂静。

几位评审席的教授环视左右,低声交流了一下,最后,一位教授提出了他的问题:

“周硕同学,你的阐述非常精彩。我们几位评审老师都认为,你的提出的‘境界说’既有对古典文学批评理论的继承,也有自己大胆的创新。”

这位教授的语气温和却切中要害:“我的第一个问题,希望你能更深入的阐述一下,你所提出的‘境界’范畴,与此前文学批评史上已有的‘意象’‘意境’‘兴味’等传统概念,最根本的区别在哪里?”

这个问题一出,全场的目光再次聚集在周硕身上,期待着他的回答。

周硕自然早有准备。

只听他缓缓开口道:“传统的‘意象论’,更侧重于个别物象与情感的结合,如同散落的珍珠;而‘境界’说,则更进一步,强调整体画面的融汇与氛围的营造,如同将珍珠串联成链,追求画面的整体和谐和情调的弥漫。”

“而‘兴味’或‘神韵’则更多指向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感受……”

……

周硕稍作停顿,让大家能够跟上他的思路,最后总结道:

“总而言之,‘境界’说试图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批评术语,更是一种全新的审美价值尺度和解读路径。”

“‘境界’之论,旨在探求诗词艺术能否以及如何在尺幅之间,呈现出一个自足、深刻且能引发永恒共鸣的精神宇宙。这是学生的一点浅见,还请林教授和各位老师指正。”

周硕的回答条理清晰、层层递进,既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深刻理解,更清晰的勾勒出自己的理论的独创性。

随着他的话音落下,礼堂内先是一片寂静。

接着,评审席上的几位教授对视一眼,均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眼中对周硕的赞赏之色,更加浓郁。

后面旁听的学生们,有的听懂了,有的还处于似懂非懂、云山雾罩的状态。

听懂了的学生们发出恍然大悟的叹息声,然后,礼堂内部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次的掌声,更加热烈,更加持久。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 '')